益智画册亲子阅读分享第五期
本期,我们邀请洋洋兔漫画的高老师,为我们分享《我们的节日—画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分享内容吧!
REC
那些被遗忘的节日
相信你们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上巳节”(中间那个字念“si”同“四”一个读音哦~要把“己、已、巳”分开哦~),却一定对元旦节清清楚楚呢~
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哦~
那问下大家知道一月一是什么节日呢?二月二是什么节日呢?三月三又是什么节日呢?
如今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部分都是靠商场的促销活动或假期来记忆了,什么节礼、节俗,都不知道忘到哪里去了呢。
孩子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还不如对西方节日的故事来得清楚呢。
先不说孩子对“年”的概念是如何的模糊了,就是我们这些大人,在面对现在的过年,是不是也都只有一个感触,这过年怎么就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呢?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味佳肴也不再是奢望了,没想到这期盼除夕年夜饭上大鱼大虾的心情却一年不如一年了。
谁还记得小时候放的几种鞭炮吗?
我放几张图片,大家看看还能叫出名字不?
看着这些图片,有没有勾起儿时的记忆呢?
这都是我们小时候比较常见的烟花炮竹,有:窜天猴、摔炮、划炮、仙女棒、魔术棒、小蜜蜂等,如果有胆儿大的还会放二踢脚呢。
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是为准备过年而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的嬉戏声。
过个年又要扫房子打扫卫生,又要买年货准备年夜饭,还要哆哆嗦嗦,揣着袖子,提着胶水到院门贴福字、贴春联,简直忙的不得了,非常的热闹呢。
而现在,福字、对联已经不用自己写了,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买。因为高楼大厦林立,有些大城市甚至禁烟禁火,孩子们连放鞭炮的乐趣都没了呢。
想到这儿,我总是暗暗地为自己的孩子可惜。我们的童年多在户外,在胡同里、在野地里、在和小伙伴儿们的嬉闹玩耍里。
而现在孩子的童年却是在电脑、电视和手机这些电子产品里,在全盘的西方文化里。
突然莫名心酸有木有?
我们总说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国学。但归于生活中,传承的意义具体是什么呢?
我以前也和大家一样,虽然觉得可惜,但也没有往心里去,很不以为然。觉得这个也不是很重要,而且节日说起来就要牵扯到农历,而农历又实在是太复杂了。
认为孩子们跟着学校课程好好学习,知识储备多了、大了,自然也就懂了。
可是后来我渐渐地发现,事情根本就不是我以为的想当然。
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所涉及到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里面包含的知识,也不是教科书都能面面俱到的。
很多文化的传承,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
什么是“桃符”?
除夕为什么全家要守岁?
“压岁钱”里含有长辈什么寓意?
二月二,妈妈为什么要拉我去理发?
还有那“年”兽、嫦娥与后羿、小年里的灶王爷……都有哪些故事?
课堂上、教科书上,未必会面面俱到的都讲到,很多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人们口口相传,传承下来了的。
而现在的孩子,对这些问题都是一脸的茫然可怎么办?
其实,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要化繁为简,不必灌输这么大的概念,只需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就行啦。
让小朋友们兴趣盎然地读故事,体会血脉相连的感情。
举个小例子吧!
关于什么是“桃符”?就要说到关于春联的由来啦~
其实春联,是来源于“桃符”的。
周朝人将长方形桃木板挂于大门两旁,上面画有“神荼”和“郁垒”两个神将,用来驱邪避鬼。
到了宋代,桃木板变成了纸张,门神变成了对联。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春节的由来吗?
再来说说,除夕为什么全家要守岁呢?
“压岁钱”里含有长辈什么寓意呢?其实
二月二,妈妈为什么要拉我去理发?那是因为
至于“祛寒娇耳汤”,就要说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食物啦~
这一过节就吃饺子作为庆祝,那这饺子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
有家长要说了,饺子不是张仲景发明的吗?
是他发明的没有错,但是他当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饺子呢?
看完下面的故事,你不但能知道“饺子”的由来,还能知道“祛寒娇耳汤”是什么汤。
故事开始于东汉的一年冬天。
张仲景看到很多百姓的耳朵都生了冻疮,就在冬至这天煮了一大锅“祛寒娇耳汤”。
他把煮熟的羊肉和辣椒剁碎,用面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继续煮熟。
最后给每个百姓都分了一碗肉汤和两个娇耳,治好了大家的冻疮。
从此,就有了冬至吃饺子,不会冻掉耳朵的说法了。
没错。过节必须吃饺子的节日是冬至哦~
只不过后来逐渐演变成逢节就要吃饺子啦~
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说说这“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你看,同样都是桓景重阳除瘟魔等民间故事,但故事里饱含着古人机智勇敢的精神与品格,这才是要让孩子体会的。
文化的传承
家长们可能要说了,我们小时候也没有人特意教给我们这些,不是也一样知道这些节日吗?
小编想问,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我们小的时候,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我们的吗?
还记得小时候,虫鸣声声的夏日傍晚,我们伏在爷爷或奶奶膝头,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情景吗?
小时候的每一个节日,家里大人都会好好地按照习俗庆祝一番。
而现在的我们,有好好地把这些又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们吗?
我们大部分人是不是也都给略过了呢?
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点,就是我们记忆深处流淌的脉脉温情。
爷爷、奶奶为我们讲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表达对我们的爱。
我们不仅想将过去的风景带给孩子,还想让他们体会并传承这血脉相连的感情。
眼看着寒假就要来了,各个小学的寒假推荐书目也纷纷出台了。
今年无论是北京的,还是上海的都有推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由此可见随着关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措施的紧密出台,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了。
于是这本好玩又好看的图书《我们的节日——画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便顺势而生了,上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是让孩子寻找节日记忆,延续传统文化根脉的好帮手,是一本真真正正画给孩子,写给孩子的中国传统节日绘本。
节日的起源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哪个时期吗?
其实,中国传统节日大都起源于先秦时期,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哦~
可以说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期积累、沉淀、凝聚下来的。
而节日起初,又跟原始崇拜、祭祀有关。
神话故事又为节日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历史人物典故又赋予了节日深远的纪念意义。
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所以,这本书是从一条以年为单位的时间线开始的。
把一年中的主要节日都选出来,再标注上日期。
从哪一个节日开始都不妨碍阅读哟,这样顺下来一年的节日,让孩子们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并轻松的记住。
也要告诉我们的孩子,在中国,公历和农历是并行的。
让孩子将这两个概念分开,然后分别去看节日的由来。
再举个小例子吧~
大家喜不喜欢逛庙会呢?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都会有庙会呢~
可以看花灯、猜灯谜,有各种好吃的、好玩的,热热闹闹的呢。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元宵节是在正月十五吗?
其实,这起源于一段历史哦~
元宵节在汉代就已经定下来了,是和汉文帝有关的。
看过咱们《中国历史地图》的一定对“诸吕之乱”这段历史比较了解。
当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这事儿传到刘氏宗室齐王耳中,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之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用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儿子刘恒登基,就是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以示庆祝。
那怎么叫“元宵节”呢?和吃元宵有关吗?
在古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晚称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元宵和汤圆嘛,是根据节日来的,因为汤圆起源于宋代,最早叫做“浮元子”。
这个图就是告诉大家元宵和汤圆的区别哒~
一个是滚出来的,一个是包出来的哦!
你看,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一下子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不但让孩子了解了这个节日的由来,还了解了这个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和人物。
并且还知道了,原来在古代夜晚也被称为“宵”啊!
大家喜欢看花灯吧?
那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燃灯吗?这是一个和佛教有关的事情哦~
这样说着说着,一个完整的元宵节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并根植在孩子心中。之后再过元宵节,对孩子来说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知道“曲水流觞”是哪个节日的习俗吗?又包涵了什么意思呢?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的一个习俗。
魏晋时,临水宴饮还派生出曲水流觞的习俗。
“觞”是酒杯,大家列坐在环曲的水边,把盛了酒的酒杯放到水里,酒杯顺水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并作诗一首,作不出来要罚酒三杯。
上巳节有关“曲水”的活动还有很多哪,比如“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绛枣”,就是把熟鸡蛋或红枣放到河水里,任其顺流漂下,捡起并吃掉的人可以早生贵子。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有一个“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那大家可知道《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吗?
大家有没有听过,“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话呢?
下面不如和我一起迎接腊八节吧。
说到腊八,得先解释腊月,为什么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那为什么是腊八,不是腊九、腊十呢?
腊八的历史非常非常悠久,起源于远古时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仪式。
到了南北朝,汉族人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举办大型的狩猎活动,打到的动物就用来祭拜祖先和神明,祈求来年一切顺风顺水,不愁吃穿,过节的日子由此确定下来。
之后,人们不再打猎祭祖,但仍然要在这天向祖先神明供奉祭品,报告一年中的大小事,分享丰收的喜悦,所以腊八节其实就是人们在岁末辞旧迎新之际祭祀祖先的节日。
过腊八怎么可以错过美味又好吃的腊八粥和腊八蒜呢?
喝了那么多年的腊八粥,估计还有好多人不知道腊八粥怎么来的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和佛教有关的故事了。
直到现在,雍和宫在腊八那天还会施粥,可以说传承百年了。
那么,保留至今的雍和宫施粥活动以前是怎么样呢?
据史料记载,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2米,重4吨的大铜锅,是每年举办腊八盛典时专门用来熬腊八粥的。
一共要熬6锅,每锅都有说法。
第一锅供佛;
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后宫;
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
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疆大吏;
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
第六锅施舍民众。
这么好吃的腊八粥,喝起来可是很讲究的呢!
古人吃个粥都要先给别人分享,最后才会自己吃。
这是个分享的好习惯呢。
吃完了腊八粥,再把腊八蒜泡起来,回头就可以蘸着除夕饺子吃起来啦!
那大家知道怎么泡腊八蒜吗?
方法真的超级简单,只需要四步就能完成了。
大家知道这腊八蒜是怎么回事吗?
你看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每一个背后都有故事呢~
不只是腊八蒜可以用四步法制作出来,其他的东西也是可以的。
比如:春天的时候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去放风筝吧?
看着那多彩多样的风筝在天上飞,一定以为会风筝一定很难做对不对?
其实不然呢,四步就能学会如何制作风筝了。
等到了春天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我带着你,你带着风筝。
还有美味又好吃的端午节粽子,粘粘的,糯糯的,蘸着白糖吃,简直不能再好吃了。
各位家长们大家都会包粽子吗?同样也是四步法教给你们。
等到再过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了!
说到粽子,各位妈妈知道粽叶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吗?
根据南北的地域差异,用的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呢。北方是用芦苇叶,南方用箬(ruò)叶。
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好多好吃的哦~
节日中的小活动
你以为只有这些吗?
当然不是,古人那么的喜欢诗词,在节日里或严肃、悲伤,或欢乐、安康,为了表达这些感情,当然要谱写下不朽的诗句啦!
这叫古人过节有感,赋诗一首。
诗词不只是在“腊八节”里才有的,全书精选了21首适合少儿朗读的诗词,其中《乞巧》入选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哦!
让孩子们在了解节日的同时,还能学会一首节日诗。
其实,小编一直觉得中国人其实都是吃货呢。
基本上每个地域都有自己当地特色的小吃。
而过节的时候,更是有相应的不同美食。
除了元宵节必吃的元宵、汤圆,腊八节的腊八粥和腊八蒜之外,还有好多众所周知的节令食品。
比如:“七夕节”的巧果。
大家知道巧果怎么来的吗?
再比如:年夜饭必不可少的年糕和饺子。
提到年夜饭,大家知道除夕年夜饭还有个别名吗?
年夜饭在古代又叫什么呢?
而对于年夜饭上的美食,也是非常之讲究的,几乎每一种美食都包含着一种寓意。
看着这些美味的食物,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呢,简直就是流着口水学知识啊!
所以说,这吃也是各种学问啊~不能白吃啊~
其他的传统节日
除了这些,还加入了现代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诗词中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专题页。
比如说,什么是填仓节?
我国是一个农耕国家,人们靠种地生活,自然是希望风调雨顺、喜获丰收,所以在民间农历正月二十五有一个期望新一年五谷丰登的传统节日——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添仓节”。
填仓就是填满谷仓。过节那天,农户们往粮仓里增添粮食,祭祀仓王爷,有的地方还会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食物放进粮仓,以祈求来年粮食丰收。
天贶(kuàng)节又是什么节呢?
农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一年的六月六日,赵恒声称上天赐给他一本天书,于是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了一座天贶殿。
六月六也叫“翻经节”。
是一个和西游记有关的故事。
传说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经书丢落到海中,六月六日将书捞起来晒干了才保存下来。
后来,皇宫在这天为皇帝晒龙袍,传到民间,百姓在大门前晒衣服,叫“六月六晒红绿”。
现在,天贶节的习俗已经被人遗忘,只留下晒衣、晒经书、祈求晴天等活动。
时光穿梭、白驹过隙,许多传统节日没有流传下来,或者现在只在部分地区流行,了解它们既是了解地方风俗,又是了解不被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全国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