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散文大地之爱
江山散文大地之爱
网站江山文学江山文学江山文学作者:萧关江山春花秋月社团作品捧一把麦地里新耕的泥土,就如同嗅到一股慈母的气息;摸一下瓜田里蜿蜒的秧蔓,又仿佛回到了熟悉的童年。北方的原野,蕴藏着生命的全部真谛,炎热的七月,当我凝神眺望,侧耳倾听,总能看到原野上辛勤的农民弯腰低头挥汗收割的景象,总会听到大地里已经成熟的庄稼摇摆梢头与微风摩挲、与蜂蝶嘤嗡的声音。
大西北的黄土,塑成了众生平凡的躯体,小山村的土性,浇灌着人们淳朴的灵魂。从来到人间发出啼哭的那一刻起,黄土地就给我们打上了胎记,西北风也给我们染上了情绪,在黄土地的铸造中,我们开始了生命的初始,开始了生命的延续。
第一次接受土地的启蒙,是随了奶奶去菜园里栽瓜点豆。其时我尚是一个年甫三岁的孩子,懵懂愚顽,少不更事。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奶奶拖了我的小手,将我带到了地头,嘱咐我坐在小背篼上,不许乱跑乱动。随后奶奶就用锄锹翻地,碎土,施肥,播种,料理着一家人全年的菜地。我呆坐片刻,终感无趣,就在一旁添乱,一会儿追打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会儿嬉戏尾随到地头的自家黄狗,一会又坐在奶奶新翻过的黄土地上刨挖新土,垒山造河,自得其乐。奶奶见我无聊,就叫我过去帮着撒菜籽,点萝卜,种白菜,种豆角。我自然是很开心,拿了几样菜籽,用小木棍精心地点种,覆土,平整,且搬了两块小石头留为记号,想验证自己播种过的这块土地,会不会真的生长出什么东西。我与土地的缘分,就在这样地不经意间结成了。
此后的日子,我便隔三差五随奶奶去菜园里走动,想看看自己亲手播种的东西,尽快成活成长。终于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菜畦上有了星星点点的绿意,一个个的小嫩芽,顶破土层,钻出地面。接下来的日子,我真切地看到菜蔬一天天长高,变大,而我自己亲手播种的那些菜蔬,更是嫩绿茂盛,生机盎然。土地,就以这样一种平平淡淡的生长故事,让一个农家孩子感知了有关大地与生命的深邃命题。
但对土地的感情,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大人的言行里得到了不断的加深。那些年,奶奶会经常给我们讲起惊心动魄的往事。民国十八年,陕甘地区大旱,禾苗干枯,庄稼绝收,就连我老家那条水流丰沛的河流,也在连日的干旱中干枯断流。街市上粮价大涨,一斗麦子,从起初的半个银圆涨到十八个银元,一袋面粉,也从两块银圆涨到五十块银元,富人家尚且难以支撑,穷汉家只能吃糠咽菜。到后来,旱灾持续,禾苗绝迹,地里的野菜挖完了,山里的树皮啃光了,家里的糠皮吃没了,成群结队的饥民,只好去城里争抢官府或大户人家的“放饭”。可人已经饿干饿瘦,油尽灯枯,走路打摆子,刮风就跌倒,好多人奄奄一息,有的甚至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些人还没挤到锅前,就跌倒断气了。“民国十八年,死人满沟塬。”那一场灾难,持久而绵长,前后长达三四年,陕甘一带饿死人达二三百万,我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基本上有一大半人家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下,我的太祖爷一条扁担,两个竹筐,一个里面坐了他最小的弟弟,一个里面装了几件破衣杂物,一路乞讨着来到了我现在的家乡,在一个姑舅亲戚的帮助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饥饿是人心中最恐惧的记忆,奶奶说这些往事时,浑身时常发抖,神色凄凉伤感,眼里飘着泪花。这往事曾让我难过,也让我感动。是这个山村,是这块土地,在最艰难的时期养育了我的先辈,使我家有机会存活到现在!多年以后,当我有能力了解当年那场灾荒的全部情况后,我更对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充满了感情,充满了感激。
也许正因为惨痛的经历,因为灾难的警示,小村人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劳作不停,稼穑不止。父亲和母亲早出晚归,四季忙碌,操劳农事。每天,他们戴着草帽,顶着烈日,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在生产队的农田里耕耘,播种,锄禾,薅草,施肥。黄土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干旱的,农田是稀缺的,珍贵的,农事自然也是艰辛的,繁重的。在穷乡僻壤的村民眼里,土地的价值就是粮食,粮食的价值就是养命。每年秋后,村民们围着麦场,起早贪黑,打碾扬晒,时常会看到有人半跪在麦场上,捧了黄橙橙的麦粒,掂试着麦子的饱满与面分,眼里满是期待与喜悦。等到家家户户拿了口袋来分粮,许多人又是一脸忧愁与失望。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工分,换来也就一两袋口粮,有时甚至是上百斤粮食,这就意味着往后的光阴除了省吃俭用,还得采撷野菜添补度日啊。
虽然是集体生产,虽然是缺衣少食,但村民们仍珍爱着土地,视其如自家的性命,不允许有一小块的闲置与荒芜,更不许有一半绺的缺损和流失。每逢暴雨天气,或是雨水季节,村里都会安排人修理水路,查看田地,防灾防汛。时常见担任村干部的父亲,打了雨伞,或是披了雨衣,扛着一把铁锹,与一些村民消失在雨幕里,直到炊烟升起时才一身湿衣,走回家里。看着父亲一脸的疲惫,一脸的阴郁,我们就知道又有什么田地被洪水淹了,或是哪里土地被雨水冲走了。土地,农民的命根子,农田,山村的金疙瘩,没了它们,一年又要欠缺多少粮食,一年会有多少人家挨饿。这雨中流失的,哪里是水土,它流失的其实是几辈子人的幸福与希望。
国家实行改革,土地承包到户,山村的活力开始激发出来。我家也分到了十五亩土地。包产到户的第二年,家里就有了余粮,第三年,麦囤里就有了两三千斤粮食。其时奶奶已染沉疴,病情时好时坏。稍能走动的日子,奶奶总会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走到粮仓里,来到麦囤前,用手中的拐杖试探着囤里麦粒的深浅,一下,两下……每逢这样的时候,奶奶憔悴的脸色总会泛起笑容,总会欢喜地用拐杖敲打几下麦囤,对跟在一旁照料的我的母亲或是我的小姑说:都活了一辈子了,还从没见谁家有这么多的粮,你们今后可要享福了!那年冬月,奶奶带着宽慰,带着安心,暝闭了双目,同脚下的黄土地融为一体。但奶奶带着小小的我种菜的经历,奶奶领着孙子孙女挖苦菜的情形,奶奶试探麦囤里粮食深浅的景象,却冲破岁月的尘埃,始终鲜活在我的心里。
祖祖辈辈对土地的崇敬,对粮食的膜拜,在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东西。无论是在集体生产的岁月,还是包产到户的时期,我几乎从未看到小村里有谁去糟践一块土地,去浪费一粒粮食,当然,也很少看到有人把多余的粮食贩卖到山外,去交换商品。这种小农观念,也使村庄前行的步履沉重而缓慢,穷困而艰难。那些年,我家的责任田收成大好,连年丰收,短短七八年间,家里已是余粮过万,一座小小粮仓,又是麦囤存粮,又是麻袋装粮,垒得高高低低,密密匝匝。后来有粮贩找上门来,商洽购买,父亲却是再三推辞,舍不得变卖一粒。后来新麦又上场了,加之粮仓老鼠成患,父亲才忍痛割爱,卖了一两千斤。有一年,父亲受邻居之邀,去山西给人家介绍亲事,我的三弟便趁机粜卖了好几千斤粮食。父亲回家后,见粮仓大空,又痛心,又生气,把儿子臭骂了一通,好几天连饭都吃不下去。
但生气归生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开春了,阳光明媚,天气正好,父亲用三弟卖粮的钱款,盖了几间新瓦房,在村人的一片夸赞声中,父亲的守旧思想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此后的岁月,他和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样,卖掉上年的存粮,留下新收的麦子,供全家人全年生活。即就是这样,一年的收成,我们全家还是享用不完。后来,随着我和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陆续离开家乡,家里就只剩下父亲母亲两人吃饭了。出于无奈,父亲把一些土地退还给村集体,把一些土地种了药材,栽了树苗,但还是保留了几亩好地,春种秋收,勤耕不辍。直到近些年年事渐高,父亲和母亲才在儿女们的反复劝说下,不得不将土地转包别人,随我们来到城市里生活。
每年的清明节,父亲都要坚持回老家看看,给我爷爷奶奶扫墓。我理解父亲的心,一个一辈子挚爱土地的老人,大地有着他的欢乐,有着他的汗水,有着他的荣耀,有着他的精神慰藉,也有着他的全部人生印记。回家去,看看去,一个对大地心存眷恋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
未曾料及的是,今年的清明之行,带给父亲的却是一种深深的痛苦与失望。与往年不同,四月的乡村,田野还是那片田野,绿色却不全是那抹新绿,一片翠色里,不少农田野草凄迷,一派荒芜。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小村里只剩了一些老人孩子,许多土地撂荒了,许多人家搬离了。有些人不愿种地,就找了乡村干部,要求流转土地。可协议签订了,土地流转了,承包商却因资金人力等问题,在地里迟迟种不上东西。于是,两面坡地全荒着,村民们想种点什么,又无法耕种,只好等待着,观望着,耽搁着,眼瞅着土地就变成荒草萋萋了。
在祭奠先祖时,父亲老泪纵横,在奶奶的坟头前长跪不起。家园的破败,深深地刺伤了父亲的心,一颗苍老的心。也许那一刻,他想起的是奶奶讲述的民国十八年亢旱的惨痛记忆;也许那一刻,他想起的是先前岁月全家人忍饥挨饿的苦难经历;也许那一刻,他想起的是自己和全村人惜土如命的艰难往事。我们劝慰着老父,把他请回了老屋休息。可就在我和三弟闲聊时,父亲却悄悄走出了大门,不见了踪影。日偏西山,大家就要返城时,我和三弟追寻到我家那块叫上园子的地里,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老父亲。原来他在邻家借了铁锹,讨了菜籽,正忙着在村头那块撂荒的地里翻地,整畦,种菜……
七月流火,日静天长。前几天,三弟给我送来一大包菜,说是近日与老父又回了趟老家,清明节那天父亲种的那片青菜,长得很是繁茂,父亲特意采摘了些,捎给我吃。我打开袋子一看,里面有小白菜,小菠菜,小萝卜,小辣椒,翠色欲滴,一派鲜嫩。就像当年尝我自己第一次种出的青菜一样,我拿出一些菜来,洗去泥土,拂去水珠,咬一口,嫩生生,尝一下,香醇醇,全然没有市场上那些菜蔬的异味。嚼着嚼着,我突然想起了奶奶,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小山村,想起了黄土地,一时百感交集,心里酸楚,眼里潮湿,竟自凝噎无语了。
黄土地,一部无字的大书,记录了多少感人的故事,书写了多少生命的传奇,收藏了多少深沉如海的大地之爱啊!作者写大地的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在回首百年以来的土地变更史。作者的笔法深情而细腻,情真而深沉,所讲的故事,让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尤其是,关于土地和耕种的细节,特别铭心刻骨,经久难忘。也使每一位读者,蓦然想起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亦苦亦甜的艰苦岁月。虽然地点不同,但遭遇却无几分差异。对土地和粮食的态度也完全一样重如泰山、视如珍宝。这篇文章也不仅仅是在缅怀他乡的大地,也包括着你、我,他脚下的那片大地。只是,我们的作者,妙笔生花,写出了大地的精髓和重要性,以及大地苦难至极的苦难史。一篇大地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一方人的苦难历史。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怎么会有他们的生存和美好的今天呢?这一切,都是大地无私的馈赠和给予。每一位与大地打过交道的人,都不会忘记大地的慷慨和无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人类尊敬和仰望。拜读大作!推荐欣赏!江山系统栏目介绍: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是江山文学网专门为培养孩子文学兴趣,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而设置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为此江山不惜投入最大的精力,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发表,相互对照,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春花秋月社团:这里是你张扬个性的舞台,这里是你施展才华的天地,这里有你圆梦的空间。群:制作:依是幽兰江山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上一篇文章: 江山徐香猕猴桃最当“食” 下一篇文章: 筑诚二十年 恒大著江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