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散文诗意甲骨文
●●●
逝水流年精品散文
作者江凤鸣
诗意甲骨文
一
吃过晚饭,正是华灯初上。 走出酒店,我漫无目的地沿着林荫道散步。走在别人的城市里,心里总有一种奇诡、神秘的感觉。九月的夜晚,晴朗而温暖。暗蓝而又纯净的天空中,闪耀着星星深邃的眼。逃离酸雨与闷热交织的江南,这北方山城凉爽的风,让人身心怡然。 眼前的小巷,远处的大道,高低错落的房屋、高楼,它们点燃的灯光,像是另一个天空,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 我喜欢旅行,尤其迷恋陌生城市的夜幕。我居住的那座江南湖畔的城市,九月的夜晚,明媚而又喧哗,到处是彩裙与花伞,还有流光溢彩的霓虹,它们闪烁在溪边、桥畔,在流水中波动。一阵阵弦歌与香风,让人沉醉,沉醉在莫名的淡淡忧伤里,阴柔而又颓废。而这座太行山麓的古城,却像是一个幽冥所在的世界,听得到树梢上的蝉唱,水泊里的蛙鸣。我在林荫道上走着,甚至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听到了瑟瑟的落叶声。这北国的夜,到处氤氲弥漫着安静。 人生,有时就是个笑话。这次踏进有着“七朝古都”之称的古城安阳,也许就是一段未了的情缘。漳河东流,一水之隔。我在距离它六十多公里,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另一座山城生活了十年,却从未跨进她的门槛。一晃四十年,我却从千里之外的江南,扑进她的怀抱。说起来,我出生在远古东夷族的故地,而东夷族后裔建立的商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就是安阳。人生如梦,梦是一种幻境,可有时候,梦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缩影。 如果历史能够穿越,或者我们能够在枕席上得到上天的托梦,梦回远古,或许就能看到那些久已失落的历史烟云或恢复神话般的记忆。 夷的本义是东方,东夷人就是东方之人。如今的东海,远古时还是个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东夷族的先祖,就生活在那里。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房屋的发明家有巢氏、武器发明家蚩尤、射落九个太阳的羿、奔月的嫦娥、三皇五帝中的伏羲、女娲、少昊、虞舜都出自东夷族。 今天的山东,就是东夷族的根据地。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喾的妃子简狄,一天在河中洗浴,看到一只玄鸟下了个蛋,简狄便捡来吞下,因此有了身孕生下了契。大禹时,契因功被封商地,就是如今的河南商丘,商变成了这一支东夷族人的族称。商人,因老祖母吞卵怀孕,因此把玄鸟做了民族的图腾。 公元前年左右,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率领玄鸟兵,在鸣条与夏王桀激战,夏军大败,夏桀被俘,最终,汤将夏桀流放到南方的一个荒岛上,大禹王建立的王朝就此终结了。从此,中国第二个王朝——商开始了它年辉煌的历史。 与那些以农耕文明起家的王朝不同,商朝建立后,它的都城始终在不断的迁徙中,先是将都城亳西迁到黄河南岸的嚣,再东移到相,再转到邢,继而挪到庇,最后回到曾经的大本营奄,就是今日被称作曲阜的孔子故里。直到盘庚执政时,才将都城迁到殷,也就是今日太行山下的历史名城安阳。我猜想,迁殷之前的商人,一定是个游牧民族。盘庚迁殷之后,“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来到安阳的商人,开始了农耕文明,并最终在这里终结了帝国的光荣。 暗夜里,我找寻着、搜索着,希望能在这千年古城中,发现一些什么。一段残垣,一节古墙,歪斜的城门,破碎的瓦罐,满身绿锈的青铜古器。还有隐藏在这秋风中、野草落叶掩蔽下的古堡、古寨、古墩的遗址……我想去抚摸它,如同抚摸远古的历史。我还想象着能够窥见那牧野、朝歌古战场上的悲壮景观:秋风瑟瑟,旌旗猎猎,战鼓阵阵,烽烟腾腾,金戈横扫,铁马如奔,滚石如雷,箭镞如雨,大军如潮,吼声震天,壮怀激烈……我想去聆听它,聆听我们民族文明初萌时的那股血性,那种一声嘶吼就让地裂天崩的豪情。如今,承平日久,在和平年代生长起来的后代子孙,在温柔乡里,世无英雄,成名的多是见血即晕的奶油小生。 我的找寻是徒劳的,在这渐深渐重的夜幕中,没有一丝远古野性的踪迹,眼下,只有整齐的高楼、笔直的街道,淡淡的影子般的远山。不远处有小汽车排队的加油站,还有年轻男女携手进出的汉堡包夜店。天上的星光、地上的灯火,宛若一首抒情诗,化成萧瑟秋风的吟诵,让这夜色里的古城沉浸在自我陶醉中。 现代文明,处处透露出阴柔的美,丰饶的美。唯独缺少的是刚毅、豪迈与血性。
二
虽然是有备而来,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还是让我感到震撼。与那些报刊杂志上的影印件不同,这些真实呈现在眼前,刻写着奇异文字的龟板、牛胛骨,每一片、每一块,都满载历史的风尘。 安阳的朋友很好客,他们说,大老远的,从江南来一趟安阳不容易,要好好地看一看,转一转。安阳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有数千年的文明史,有许多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比如颛顼帝喾陵、羑里城、岳飞庙、扁鹊墓庙、黄华神苑、天平山、还有太行大峡谷、万泉湖、红旗渠……我说,哪儿我都不去,来到安阳,我就想看看殷墟、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我是奔着甲骨文来的。 对我来说,安阳是一座既陌生又亲切的城市,陌生,是因为她没有江南小桥流水的美丽,多得是粗犷憨厚,甚至有点土气。亲切得是,不论是走在路上,还是驻足何处,都能听到儿时熟悉的邯新乡音,这太行山特有的方言,常把我带回四十多年前的回忆。安阳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地。毗连太行的山区,山高沟深。层峦叠嶂的高山展现的是恢弘大气,悠远辽长的峡谷蕴含大度宽容。在太行山下生活的十年,让我读懂了这里人民大山般严峻的外表里,深深蕴含的慈母般的爱意与柔情。我不知道今天的安阳人身上还有多少东夷族的血脉,却在大街上常常听到河南梆子的清唱,唱的人一路走,一路嗨,唱得慷慨激扬、嗨得得意忘形,吼得如痴如醉。 我对安阳知之不多,惟知她是甲骨文的出土地,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许多华章,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文脉。 卸下殷墟青铜器的沉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来到甲骨文发现地——中国文字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安阳市行政东区中轴线北端,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牌坊有大约20米高,秀丽而端庄。通向展馆大门的主干道两旁,是由28片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每一片上,都写着一个甲骨文文字。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 走进文字博物馆的大门,我仿佛落入时间隧道。墙上、柜中、地上,满目的甲骨文,随着解说员的娓娓道来,把人带入一个诡异神秘的时代。商人,是一个痴迷于占卜的民族,大则征伐、登基、治国经邦,中则婚丧嫁娶、盖房、入宅,小则修造鸡窝、牛栏等鸡毛蒜皮之事,都要选择吉日,择机而行。 甲骨文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龟甲、牛骨上,而后用刀刻写而成的。内容多为当时的祭祀、田猎、征战、收成、风雨、天象等占卜诸事,所以后人又称作甲骨卜辞。成熟的甲骨文字挺拔瘦劲,尖峭峻利,布局或谨密严整,或错落有致,就算今天看来,也称得上是书法珍品。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今天的象形、会意、假借、形声的构造元素,是一个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专家说当时普遍用的甲骨文,大约有到字。这在今天,已经足够一个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读书、看报、上网之用了。 甲骨文的兵字,是双手拿着一把有柄的石斧,石斧可以双手挥动;甲骨文的矢字,是一支箭的形状,箭的末端嵌着羽毛,可以稳定飞行;甲骨文的戈字,是木柄上绑着长刃,铜戈是利用刀尖劈砍敌人的头部。卜辞反映出商代与敌人曾有过大规模的战争,有时提及五千人,有时甚至有一万三千人。商王武丁三十年七月到九月,在不到四十天的时间里,曾经作了七次征召军队作战的卜问。卜辞提及一次战斗曾经斩杀敌人人。透过这些干枯的龟甲,我似乎听到了沙场上,刀枪撞击、鬼哭神嚎、鼓角争鸣。 在这血肉横飞、奋勇厮杀的战场上,有一位百战百胜的女英雄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结发妻子。敌人大举来侵,王朝濒危,妇好主动请缨。武丁不忍,几次卜问,卜辞大吉。“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武丁将全国的军队都交给妻子,妇好率领战车奋勇冲锋,杀得敌人尸横遍野,一战成名。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有二百多次提及妇好。卜辞表明,妇好常年征战沙场,为商王朝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冲锋陷阵、立下不世之功。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并兼任占卜之官。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但像妇好这样集王后、统帅、祭司和诸侯于一身的女性,却绝无仅有。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是伤病而死,还是战死沙场,不得而知。年发掘出土的妇好墓显示,她的随葬品中,既有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女性专用的饰品,更有青铜戈、钺、镞等,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爱红装、又爱武装的巾帼英雄。 甲骨文的乐字,像木上安装两条弦之状;甲骨文的磬字,作手拿木槌敲打悬挂着的石磬;甲骨文的鼓字,作手持鼓槌打鼓之状;弦乐和谐,磬音悦耳,鼓声热烈,战争之外,商人也有自己田园牧歌般的快乐。商代的“奏”是一种欢快的舞蹈或音乐,有盘奏、美奏、商奏、新奏、嘉奏等许多的名目。《吕氏春秋·古乐》中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我想从《史记·殷本纪》对商朝末代国王帝纣爱好歌舞新声的描写来看,商代的歌舞一定比葛天氏的舞乐繁复得多、雅致得多。 甲骨文中马、牛、羊、犬、豕、鸡、豚、彘等牲畜与家禽名称颇多,说明商人的远祖,原是游牧民族,其后来的养殖业也相当的发达,从出土的卜辞上可以看到,贵族们祭祖,一次上供的牛、马、羊、豕、犬都是几百头。可以想见当年牛羊满山坡的盛况。卜辞中国王行猎的次数很多,行猎是一种国家典礼、贵族的娱乐,也是获取野味的手段。 甲骨文中有圃、果、树、桑、蚕等字,说明商代的园林业、丝织业都很发达了。桃下桑中,是远古人们邂逅爱情的地方。种果树的小伙子与采桑的姑娘,最喜欢在这林荫下碰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桑间林下,该有多少故事? 甲骨文中有宫、室、宅、家、舟、车等字,商代的建筑业相当发达。在殷墟已发现的王宫建筑遗址就有五十多处。建筑技术的发达,也促进了冶铸业、制陶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代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冶铸的鼎盛时代。 甲骨文中有田、禾、黍、粟、麦、酒等字,说明农业技术相当先进,并且可以酿成佳酿一醉方休。商代末帝商纣王,据说就是带醉走上战场,一败灭国的。纣王末年,荒淫无道,在王宫中,建造酒池肉林,每日醉生梦死。公元前年,大败逃归的纣王,登上鹿台,举火自焚。他美丽的王后妲己也在周武王大军到来前自杀了。商纣王和妲己,这对在中国历史上臭名远扬的王家情侣,虽然死不足惜,但是比起历史上,那些犹如刘阿斗般国灭降敌,却乐不思蜀、苟且偷生的帝王们,倒也像条汉子!他宁愿一死,向国人谢罪,承担起一个国君应负的责任。 周武王攻入殷都。商纣王的大臣箕子,率领五千遗民远逃朝鲜,在那远离中原的荒凉之地重新立国,史称“箕子朝鲜”。更有一批商朝遗民,誓死不为周人奴役,他们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成为部分印第安人的先祖。至今,美洲还能发现酷似甲骨文的文字,看到犹如八卦的物件。八卦是东夷人祖先伏羲发明的,据说已经有八千年历史。
三 我以为商朝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一是青铜器,二是甲骨文,而后者的贡献更大。甲骨文是谁创制的?历史没有定论。而甲骨文的被发现,却源于一个病人。犹如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砸出了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在这位病人手里的一副中药药包,改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提着这个药包的人叫王懿荣,当时身患疟疾。他是大清国的翰林,中国当时顶级的古文字专家。那是年的一个秋日,他从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包药,打开药包,发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尚未研碎,隐隐约约地好像上面还刻着奇怪的符号。他细细看了那些龙骨,觉得很像是古代的龟甲。学富五车的他,忽然间想到了《史记》中“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的记载。难道这些就是传说中的古代卜辞? 王懿荣不敢怠慢,他预感到自己已经接近一个惊天的秘密。于是他派人四处收集,被叫做“龙骨”的药,一番扫街行动,他收集到一千五百多块带字的甲骨片。经过与罗振玉、刘鹗、王国维这些当时中国最顶级文字学专家的持续研讨,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甲骨文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甲骨文的发现,让夏商这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传说、甚至是神话,一下子变成了信史。那些传说中的传奇与英雄,脱开历史烟云的遮蔽,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人生总是有些解说不清的宿命,发现了甲骨文的王懿荣,祖籍山东福山。这正是东夷族的故地。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率团练奋勇抗敌。吃了龙骨,并揭开龙骨秘密的他,寡难敌众,从容投井殉国,留下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虽为文人,却尽显古壮士之风。
王懿荣之后,人们从甲骨文入手,最终发现了轰动世界的殷墟遗址。大量青铜器、玉器、刻纹石器以及石磬、玉棒、铜戈、矛头、铜盔、马车零件、皮革胄等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特别是前后10余万片计万字甲骨的发现,把一个真实存在的强盛奴隶制大帝国托出水面,重见天日。《诗经·商颂·玄鸟》歌颂商王武丁的诗篇“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描述得到了实证。商朝的领土纵横千里,势力所及到达黄海、渤海、青海湖、洞庭湖一带。殷墟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第二个古埃及”,其价值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战争、祭祀、农业、天气、未来十天的吉凶,乃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在甲骨文中有着记录。殷墟出土甲骨文的单字数量已有到字。然而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年过去了,人们能辨识的甲骨文还只有0多字。盘古开天辟地、巢居的发明、“鸟人”少昊、羿射九日、嫦娥奔月、虞舜的身世……这些到底是神话,还是背后另有故事?我想,随着更多甲骨文字的解读成功,我们将破解出这个跨度为五个多世纪的辉煌帝国前身后世的更多秘密。 甲骨文的秘密正逐渐被破解,然而,甲骨文的源头在哪里?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回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儿时,我在乡间曾听到这样的民谣: 仓颉造字一担黍,传于孔子九斗六。 还有四升不外传,留给道士画符咒。 孔子识字九斗六,传与弟子整八斗。 弟子造就五车书,千秋万代永传流。 从此学富称五车,自古才高曰八斗。 在中国民间,人们普遍认为文字是仓颉创造的。据传他头有四目,通于神明,博孚众美,合而为字。文字的创造使得华夏民族由暗昧到光明,由愚昧到智慧,由粗蛮到文明。古籍《黄氏逸书考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乃受河图录字,于是穷于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而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这里,仓颉不但是文字的首创者,而且还是一位远古的帝王。他的都城阳武,就是今天的河南原阳县,距离发现甲骨文的安阳殷墟,不过公里。 难道仓颉造字与甲骨文真有某种联系?可是又有史料记载,仓颉造字处,远在今西安市西南十五公里处,到唐朝时,已经成了一座荒芜的土台子。故玄宗朝诗人岑参诗曰:“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是造字时。”历史的烟云总在关键处,突然变得扑朔迷离。 仓颉造字,“天而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上哗哗下雨般降下谷米,夜晚鬼怪哭嚎不止,天龙也吓得潜藏无踪,这该是多大的动静。这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作背后,是否还有未知的秘密? 仓颉如果真是远古的帝王,那应该与距今一万至八千年的伏羲时代不远。那个时代,不仅是中国,在全球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年中国潜水员在东海海域,发现了古籍中记载的澎湖龙井古城。消息传出,以《上帝的指纹》一书扬名全球的英国作家汉卡克,也好奇地潜入海底。当他浮出书面,眉毛上还在滴水的时候,就大声的对同行的妻子喊道:“这里躺着伟大的史前文明!”是的,如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发现着史前的奇迹,雄伟的海底古城、精密的航天器具、类似于现代的核武器发射井、准确的天文历法、沉入水底的金字塔,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相信,在史前有一个曾经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或许,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应该在某个方向上换个角度、换个思路。 然而,这伟大的史前东海文明,也就是商人先祖东夷人的发源地,却在一个早晨或者夜晚沉入海底。 玛雅《圣书》记载:“灾害发生在一天的中午,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之间乌云蔽日,洪水伴着冰雹、黑雨、黑雾降临人间”。西方的圣经、东方的古籍,都记载了这突如其来的世纪大洪水。火山喷发、剧烈地震,还有海啸、海啸!一百米高的洪峰,像怪兽一般咆哮着冲上陆地。天塌地陷,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平原瞬间被没入海底;7.27万平方公里的黑海平原也成了鱼鳖畅游的乐园;地球上99%傍水而居的人口被无情吞噬。 在这场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之后,从黄河流域,到东海大平原,能够侥幸生还的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他们靠着缠在身上的一串葫芦,漂上山东半岛的一座大山。他们在世界上还有未死的同类,那就是他们至死也未曾见到的诺亚一家。他们凭着上帝赐予的诺亚方舟活了下来。 这场几乎灭绝人类的大洪水持续了40多个日夜,泛滥了多天。第二年的仲春,大水退下去了。世界一片死寂。女娲终于耐不住寂寞,投入哥哥的怀抱。之后,伏羲、女娲同居生子,他们是东夷人再生的祖先。 一场灾难性的大洪水,冲垮了人类几十万年积累起来的文明。重新又回到以生存与繁衍为主要目的的母系氏族社会。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了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这些以女性为主体的神话传说。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大洪水与仓颉造字有什么关系,仓颉造字与甲骨文又有什么关系?那我可以把我的臆想告诉你:如果作为远古的帝王,仓颉造字在大洪水之前,那他的文字体系或许早已随着天灾沉入了海底。如果仓颉造字在大洪水之后,那他所造之字或许就与甲骨文有了传承关系。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这只是我的臆想,没有任何的证据和科学依据。 中国著名的学者胡适先生,曾说过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我们就先大胆的设想一番吧,至于小心求证,那是科学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事情。
四 历史是否定,是淘汰,是一把无情的阉割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玛雅……多少灿烂的文明,被它割断了命脉?战争、瘟疫、天灾,像是一只巨大的粉碎机,将多少曾经鲜活的传奇打成散落在考古洞穴中的碎片,留下大段的空白。天塌了补天,地陷了填海,历尽磨难,九死一生,汉字写满了厚厚的《二十五史》,成为目前世界上文字家族中,唯一从远古走来的老寿星。她像是一支火炬点燃了人类先祖懵懂心灵的第一盏智慧明灯,也让华夏儿女看清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的源头到底在何方?年在山东滕州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出土了至今无人能够辨识的刻画符号,北辛文化距今约七千到八千年;继而在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发现12个图像文字,据测距今五千年;年起开始发掘的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刻有11个正式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距今4年;这之后,在“武松打虎”的所在地山东阳谷县景阳冈上,又发现了龙山文化刻文陶片。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丁公“陶书”与景阳冈“陶文”和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极为接近,应该有某种渊源。 因为,专家们认定,商代甲骨文的最早成型年代,应该就在4年左右。 另外,我想还有一个谜底也应该揭开,那就是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写在龟甲上?商人为什么要用龟甲来占卜吉凶祸福?而地处中原的安阳,并不出产来自海洋的龟甲。还有在已经被辨识的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为什么与舟船有关的单字就超过了30个。而商朝的货币也是出自浅海的用贝壳加工而成的贝币?我们似乎能够在甲骨文中到处听到东海远古的澎湃涛声,看到源自远古东夷族人的文化基因。 甲骨文的源头,一定来自曾经是广袤无垠的东海平原,来自山东东夷族人的故地。 甲骨文的重新发现,让一个几近丢失了的王朝,一个成了传说和神话的王朝,穿透四千年的历史烟云,又血肉鲜活的在世人面前,呈现出被历史筛去的真实细节。 甲骨文以后的脉络就清楚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今天,我们华夏子孙书写的每一个字符,源头都在甲骨文。 走出文字博物馆的大门,我觉得眼前一片光明。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日,却感受到了历史的深邃。仿佛我的灵魂,借着甲骨文卜辞固有的神性,又回到东夷人的躯体。畅游在无际的东海大平原,奔跑在冀鲁豫大地,山高、水阔、海深、林密。追随着伏羲渔猎、祭天、制造陶器;偷窥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用黄河泥造人;战马萧萧,旌旗猎猎,杀声如雷,血肉横飞,紧握青铜大钺的女将妇好,统帅三军,正冒着箭雨,冲锋陷阵;遍插羽毛,摆满礼器,商王武丁正带领臣民们,在洁净的山岗上击鼓、杀牲、祭血,点燃篝火,祭拜苍天,诵祝神词……“江山古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想”,已经走出博物馆大门好远了,我还沉浸在远古的波涛中,历史的风尘里。 我沉默着,高天沉默着,大地沉默着。甲骨文给我的震撼,让我久久无语。 又看见了高耸入云的高大字坊,又看见了由28片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我决意把她们带回江南。拿起手机,装上早上在街头刚买的自拍杆,选好角度,把字坊、甲骨文碑林和我自己一起拍进了高科技的数码镜头里。仿佛把数千年的历史烟云,瞬间定格在一起。 甲骨文,我的充满诗意与神秘的甲骨文啊。是我走进了你的灵魂,还是你走进了我的灵魂里。
编者按
甲骨文,是华夏子孙书写字符的源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神秘的中华古文明名片之一。作者是一位尊崇历史与文迹的游学之士,思想开放,有清醒的历史观,信史又不拘泥于史料,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迥异于一般背包客的异质趣味和文化格调。作者漫游古城安阳街头,信步文字博物馆,爬梳夏商信史,追溯殷墟甲骨文,邂逅龙骨碎片中的文字盛典,寻捋久已失落的远古文明,了结一段未了的情缘。本文以一个痴迷于占卜的民族帝国荣光的历史沿革行笔,就甲骨文的内容、由来、发现、来历之谜,徐徐铺展,渐次递进,撩开历史烟云,恢复神话记忆,还原真实细节,打捞一个刚毅、豪迈、血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赏读的同时,读者宛若穿越时空隧道,于历史的风尘与骇浪里,置身古老而厚重的历史场域,重启记忆阀门,观摩连场史剧,瞻仰文物遗址,触摸文明史迹,聆听血性与豪情——慕既爱红装、又爱武装的巾帼英雄妇好,一个集王后、统帅、祭司和诸侯于一身的女英雄;叹商纣王带醉上战场,一败灭国,举火自焚的男子刚性;羡吃龙骨、并揭开龙骨秘密的大清国翰林王懿荣,他勇战敌军,寡不敌众而投井殉国的古壮士之风;赏夏商国家典礼、贵族的行猎,田园牧歌般的民间歌舞;那些传说中的传奇与英雄,那些残片里的纪实与娱乐,皆以慢镜头的呈现方式活生生地得以重放、显影、铭心。作者博古通今,博孚众美,以盘根错节的文脉、简约幽深的笔致、承转自如的写意、沉郁热烈的民族情感、溯本求源的论证热情,越过字坊、甲骨文碑林和片片龟甲,揭秘并弘扬了一个渐已失落的殷商文明及文字瑰宝,大胆设想并考证了中华文化的起始时间及史前东海古文明源头,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历史观感与文化况味。
江凤鸣
作者
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社团文学顾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江南大学商学院董事、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无锡青商学院兼职教授。曾修渠,从军,务工,一直坚持业余写作,自称是文学殿外的守愚人。十五岁发表诗作《莽太行》长篇报告文学《追赶太阳的人》入选香港世界文库出版社《中国英才》《为了闪光腾飞的一瞬》入选《爱我祖国爱我家乡》。著有散文集两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两百多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
深秋的雨一场接一场,萧瑟,清冷。这样的天气,适合阅读和沉思,一杯咖啡,一本书,就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听听那冷雨,听听雨落进内心的回声,像漫长一生中某些几乎被忽略的片段……
是全国唯一一家严肃性文学网站,旗下拥有在线作者八万多人,拥有在线作品70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网站。
江山文学首部职场幽默喜剧《鸡毛蒜皮》,轻松愉快中体会小故事大道理。手机扫右侧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w/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