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尚的朋友圈,竟然囊括了金石圈半壁江
清中晚期,金石朴学之风盛行,当世的名流硕彦如阮元、何绍基等对此都有很深的钻研。
而在西湖湖畔也有一位高僧,虽身披袈裟,然而在金石艺术方面的造诣,却早已名重一时。他在诗文、绘画、书法、金石、收藏、鉴定、刻竹、装裱、凿砚等方面无所不精,因此被阮元誉为“金石僧”、“九能僧”。
其实,僧人艺术家不乏,近至弘一、苏曼殊,远追智永、怀素,都是才华横溢,然而如他这么多才多艺的方外之人,确实少见。
他是释六舟,一位经禅之暇,游于艺林的名僧。
释六舟(-)
释达受,字六舟,别号很多,如寒泉、南屏退叟、万峰退叟、小绿天庵僧、宝素室、磨砖作镜轩、沧浪僧等,其先后主持过湖州演教寺、杭州净慈寺、苏州沧浪亭、盐官白马庙。
说起六舟禅师,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许他是有史以来最会玩的一个和尚。在清朝,研究金石碑学之人,非富即贵,像他这样以“和尚”身份,能够闻名于金石圈的,几不得见。
毕竟,没有足够的财力,人脉,根本很难接触到商彝周鼎这样的国之重器,哪怕汉印唐碑、古籍善本等也不易寻获,更不用说深入研究而有所得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六舟而言,诚然如是。他的收藏,从他每至名山古刹,必尽拓摩崖题刻,亦或断碑残桓开始。
据其自编年谱《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记载:
壮岁行脚所至,穷山邃谷之中,遇有摩崖必躬自拓之,或于鉴赏之家得见钟鼎彝器,亦必拓其全形。
而六舟的足迹行遍千山万水,所藏古砖瓦甓皆奇古可宝,况且他对于古器物的全形传拓,堪为绝技,因此交游甚广。可以说,他的朋友圈囊括了当时金石圈的半壁江山。
这一点,从他自制的“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也可窥见一二。
“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
长38.2cm,宽6.5cm,高1.8cm
翦淞阁专场
此臂搁,为钱镜塘旧藏。在《前尘梦影录》曾提及:“方为释六舟达受作庐山行脚图像于臂搁,须眉毕现。而为阮元作八十小像更佳。”
“方”即竹刻名家方絜。浙江省博物馆也仅藏有该竹刻臂搁正反两面拓本而已。
关于庐山行脚之由来,其实早在年时,六舟就曾嘱汪憩云作《庐山行脚图》,钟太源作序。
据其于《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中自谓:
“嘉庆十八年癸酉,二十三岁。张君云樵为余写小照,余尝梦至庐山,见池中白莲甚放,属憩云为《庐山行脚图》,自记其后云:‘衲运水搬柴之暇,辄生登山涉岭之心,打包有愿,行脚无期。云樵居士为余图貌,憩云炼师为余写景,名曰《庐山行脚》。是耶,非耶。展此面目,自认本来,恐不借一双蹋,不著此山境界也。’”
“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细节图(一)
关于六舟别号“小绿天庵主”的由来,缘于他对怀素和尚的仰慕。他曾藏有“草圣”怀素的《千字文》,本人的行草也深受其影响,故而取怀素在永州出家时所居的“绿天庵”之意,又自谦为小。
臂搁正面,上半部分,题跋“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这个和尚胡不诵经,胡不打坐,乃赤脚而行,一日日,一程程,望庐山而飞锡,借悬瀑而涤尘,斯不失本来面目写出平生。临海石斋郭叶寅题”。
从这一题跋,可见六舟和尚在友朋心中的形象,颇为随遇而安,俨然方外高人。
郭叶寅(-?年)(道光九年还在)字沧州,号石斋,又自号“八砖居士”,晚号“清潭逸叟”。
“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细节图(二)
中为六舟行脚图像(见细节图一),下部题有“汤贻汾书,六舟属,何元锡赞,得知其故,锡杖住世人,那话铁鞵踏破,一心直上庐山”,并刻有“六舟自制”印。
“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细节图(三)
老友诙谐之言语,顿时,六舟不羁的性格跃然于前,且又真切表明了六舟和尚“执着”的心迹。
汤贻汾(-)清代官吏、诗人、画家。太平军破南京时,投池自杀。
何元锡(~)清藏书家、金石学家。嗜古成癖,精于目录学,富收藏。
臂搁背面,上部分题跋分别为1、“浮游四海归,来兮仍自在。庚寅夏日,芾堂赞,问蘧书”;2、“小绿天庵图。西梅居士顾洛写于问春山馆”。
“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细节图(四)
顾洛(-约)清代画家。字西梅,号禹门,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善书画。
徐懋(约—)字仲繇,号问蘧,一号问年道人,藏商父癸爵、周应公鼎。
“庚寅夏日”,即为道光十年(年);“顾洛写于问春山馆”,可知小绿天庵图为顾洛所绘。
“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竹雕臂搁细节图(五)
除了阮元、何绍基等达官显贵,一些地方官员或大收藏家与六舟也有密切交往,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新安富贾程洪溥。
程洪溥,字丽仲,号木庵,斋名铜鼓斋,安徽新安人(今歙县)(图8)。家富收藏,所藏三代彝器不下千种。
六舟正是经吴康甫介绍,为程木庵剔雁足灯而开始真正声名鹊起。所谓“剔灯”,即拿了细针剔除铭文上的铜锈。
据载:
(六舟)尝游黄山,为程木庵剔竟宁雁足镫。自万太鸿(鹗)、翁正三(方纲)以来所疑为残蚀温漶者,一旦轩豁纸上,纤毫毕见,因作剔镫图,徵海内诗人歌咏之。
清六舟上人剔灯图
画心,长26cm,宽48cm,总长,cm,宽58.5cm
翦淞阁专场
该图钤印:达受之印、六舟手拓彝器、孙鼎、明久所藏、寿荪珍藏精品、赵之雪、韩。
上图这件《剔灯图》绘有六舟缩摹自画像,左边作抚灯状,右边为剔灯姿势,意趣盎然,至为罕见。旁有六舟道光三十年(庚戌)题跋,此时程木庵已经离世,故而题跋中提及“今木庵、月波墓门宿草,惘然有今昔之感”。
此外,其余有两件《剔灯图》分别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六舟寄赠后山居士(文鼎)本、上海博物馆藏六舟赠沈兆霖本。
可见,不同时间段,六舟拓了三次雁足灯。其实对于同一题材多次传拓,对于六舟来说,并不鲜见,比如《百岁图》。
以全形拓还原古器物的本来面目,本就是一个绝对创新,再在其中倒置比例,绘制画像,画面随即充满童真乐趣,不再如寻常拓片古板,六舟此举,开创先河,就如同他的古砖花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六舟是早期青铜全形拓的代表人物,而这项绝技的真正成名始于《剔灯图》。
六舟的朋友圈如此之广,除了全形拓绝技与收藏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心境,所以他的作品,题材多有纵逸之致。
六舟上人制万竿烟雨图鸂鶒木笔筒
长16.7cm,宽16.7cm,高4.2cm
翦淞阁专场
该笔筒取乌黑间紫色蟹爪纹的鸂鶒木所制,刻有“达受印信”印,款识:六舟达受。
刻画的场景,“一溪风雨一莲烟”,清雅之极。但见二高士凭栏而作,窗外烟雾蒙蒙,竹林细茂,塘中荷叶浮波,饶有情致。
六舟的竹木刻作品甚为少见,得之珍之。
其实,六舟的好友众多,我们从其他资料也可以窥见。清代学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曾提到:
江夏中丞陈芝楣了解达受的才学,聘请他为吴县的沧浪亭畔大云庵主持。有江西鹜源太守齐彦槐的诗句为证“中丞教作沧浪主,相国呼为金石僧”。
所以,六舟也有一别号为沧浪僧,而以此为款识的六舟旧物,有张廷济的题跋。从这也可以再次得见六舟金石学的朋友圈。
张廷济(-),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晚年眉长径寸,与阮元合摹眉寿图泐石。艺林传为盛事。
六舟上人自制张廷济跋咸通砖砚
长15.1cm,宽12.3cm,高3.5cm
翦淞阁专场
该砖砚,上有题跋:张廷济曾观,刻“张叔未”印。两侧分别为咸通四年造、是砖出于四明郡城而宁古刹之上,仝范甚夥。沧浪僧达受志,刻“六舟”印。
关于六舟的砖砚,张廷济在《严氏古砖序》中,如是说:
“至朋辈之藏弆者,陈抱之、王二樵、钮苇村皆致精且富,而海昌六舟僧、桐城吴康甫少府力尤猛。六舟行脚所获,奇奇怪怪,时出寻常耳目之外。康甫嗜古砖如性命,多多益善。俸钱不给,辄典衣损食,以取易谭之,皆可发一笑者也。”
六舟与吴康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几近成痴,所以才能在吴的介绍下,又与程木庵结下深厚的友谊。
而其实,《严氏古砖序》中还有六舟的序,按他的说辞,平生所见古砖不下三千余种,制成砚者,多为罕见古砖。
六舟与鉴赏名家管庭芬也有很深的交集。据《管庭芬日记》所述,二人从道光二十二年相识后,一直有书信往来。
管庭芬(-)一作名廷芬,字培兰,号芷湘,晚号笠翁、芷翁、甚翁。清学者、藏书家、画家。
六舟上人行书尺牍
翦淞阁专场
部分信札内容:芷翁先生阁下……诸维朗照不宣。方外弟达受顿首……
其中“芷翁”即是指管庭芬。沈阳故宫博物院亦藏有类似笺纸本六舟上人信札。
我们前文曾提及竹刻名家方絜曾为六舟刻竹制臂搁,本次保利春拍中,也有方絜所制其他拍品。
方絜(~)字矩平,号治庵,黄岩人。擅长画石,精刻竹简。有"方竹"之称。
方絜铭刻,绿石印池
长4.8cm,宽4.8cm,高2.2cm
翦淞阁专场
在王世襄著《锦灰堆》一书93-94页中,曾提及方絜作一竹刻,有题识为:奉曾石绿老夫子大人训正。黄岩方絜。
个中“石绿”是否为此物,不得而知。
其实,在旧时候,很多名流硕彦之间的交游都是有交集。如六舟与阮元为好友,阮元与张廷济也相知,而张廷济与六舟同样是莫逆。
这也就不奇怪,六舟与方絜相识,方絜与张廷济也是相交已久。张廷济曾评说方絜的技艺说:"疁城三百年来,竹人传中无此人也。"
所以如果我们以六舟为出发点,甚至可以勾画出清代大半个金石圈关系。
方絜木刻拓本册(部分内页)
长27.3cm,宽15.8cm,高2.8cm
翦淞阁专场
拓本册中就有提及方絜与张廷济,以及与其他人的交往逸事,篇幅所限,册页内其余拓片,方家可前往预展现场一观究竟。
其实林妹妹在整理资料之余,发现与六舟交往密切的金石家还有冯登府、何绍基、杨澥、陈介祺、蒋光煦等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名家。还有记载,六舟法师圆寂后,四方送行之人达五六百之多,其中多半为金石书画圈人。
故,私以为,浙江一带,金石大家诸多,若以六舟为独特视角,对于研究整个清中晚期的金石书画发展脉络以及学术关系,或许会有着更多的发现。
参考资料:
金石艺缘--释达受金石书画研究
达受编《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
——END——
凡是斯文处,必有同古堂
文:同古堂,图:翦淞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