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美食上膳若水话水席上
洛阳水席名气很大,以至于有人这样说,没品尝过水席等于没到过洛阳城,与没游过龙门石窟、没看过牡丹花同样没来过洛阳城相提并论。作为旅游宣传,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从洛阳的特色来讲,这三样,或这“三绝”确实是来洛阳必品尝鉴赏的东西,否则,真可能有些深入宝山不见宝之憾。洛阳水席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古都洛阳的特殊标识之一。
洛阳乃天下之中,洛阳水席的盛行,是天下交通贸易、物流通达、人员交流、文化传播的产物。洛阳屡为国都,四方辐辏,八方来贡,物流人流极为丰富,随之也把全国各地甚至西域的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土。如水席中的“稀辣鱼”就是把南方的鱼,用北方的做法体现了出来;再如“奶油炖吊子”,就是把西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吃法吸收了进来,洛阳水席是交流开放的结晶,是文化融合的成果。
洛阳水席中的头道大菜“燕菜”,历史悠久、名气比较大,追根遡源和武周皇帝武则天有很大关系。历代帝王对天降祥瑞极其重视,认为是吉兆,洛阳东关菜地突生一个硕大无比的大萝卜也惊动圣上,赐予御膳房做菜,御膳房做了难,苦思冥想,萝卜切丝,九蒸九晒,高汤煨之,状若燕窝,做成了“萝卜燕菜”,则天皇帝尝后,龙颜大悦,名之曰“赛燕窝”。由此,洛阳萝卜燕菜成为宫廷名菜,名闻遐迩。
洛阳燕菜是历史名菜,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现在最响亮的名字“牡丹燕菜”就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叫出来的。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在洛阳真不同用餐,真不同大厨在烹制燕菜的时候,别出心裁,用鸡蛋摊皮制作了一朵牡丹花放在燕菜中间,周总理幽默诙谐,文思泉涌,戏说到:洛阳牡丹甲天下,菜里也能生出牡丹花。一句即兴的妙语,把历史和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立刻活跃了用餐气氛,提升了菜的品味,让外国友人记住了洛阳,让全国记住了洛阳。从此,洛阳水席、“牡丹燕菜”风靡寰宇。
洛阳水席有人说得比较玄,说和唐朝天师袁天罡有关。水席流行于武则天时期,水席中有24道菜,据说袁天罡夜观天象,得知武则天要当皇帝,并且有二十四年江山,但天机又不可泄漏,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指武则天有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洛阳水席的24道菜,正是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增添了洛阳水席的神秘。
洛阳水席,顾名思义,有三层意思:一是每道热菜都是汤汤水水,要么是大锅高汤烩出来,要么是上笼蒸出来,一道菜可出十几、几十份,甚至更多;二是吃一道,撤一道,桌上不积攒,如行云流水一般;三是既然叫水席,就成系列,讲整体,从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到八大件、四扫尾,共24道菜,环环入扣,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正因为此,令人咂舌,使人震撼,经久难忘,回味良久。
洛阳水席名气比较大,几乎可以说是洛阳的一张名片。水席起源于洛阳,与洛阳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洛阳是个盆地,几乎是四面环山,雨水少而天气干燥,适合种植的果蔬也不多,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如早餐牛肉汤等各种汤的流行均于此有关,体现在大餐上、“官场儿”上,人们喜欢用酸辣带汤汁的菜肴来驱散湿寒,既酸爽可口,又补充水分和营养,形成了饮食类型中的“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特点。
洛阳水席之所以受欢迎,经久不衰,源于它根植于河洛大地,接地气、通民众、连人心。从食材上看,几乎全都是就地取材。如牡丹燕菜用的萝卜,假海参、焦炸丸用的粉条,山楂酪汤用的红薯,红烧河鲤用的鲤鱼,料子鸡用的土鸡等莫不来源于当地。当地的新鲜食材,百姓喜闻乐见的做法,合乎礼仪的上菜规矩及饮食方法,每次“吃桌”都是一次文化熏陶,这些都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浸润中不知不觉形成的。
老洛阳人大都知道,水席尽管复杂,花样繁多,但诀窍是水席“三要素”即胡椒、香油、醋,缺这三样,水席不成为水席。当然,这三样的选料、搭配、加工十分讲究。基础是高汤,一般用棒骨和脊椎骨熬制出来,也有用土鸡熬制的,胡椒要选用地道的四川白胡椒,要研磨过滤无渣子,入汤即化;醋要选用本地出的香醋,色泽不要过重,一般出锅前放;香油,即小磨油更有讲究,要用新鲜白芝麻手工榨制的,用得不多,主要是调味。这三者的搭配至关重要,非专业厨师难以调适到位。好的水席,一口就能品尝出来,诀窍就在调味。
洛阳水席在洛阳实际有五大体系:一是以“真不同”为代表的所谓正宗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二是建坤水席楼、洛阳水席楼等为代表的有著名“老艺人”、名大厨掌勺的所谓实力派系;三是像“耀耀”、“管记”这一类小型水席店,味道不错,走的是传统水席这一路,即所谓的传统系;四是民间土水席,活跃在洛阳近郊、洛阳附近县区,最接地气,所谓的农村“官场儿”系;五是流行在瀍河回族区的清真水席,用牛羊肉做,即所谓的清真系。以上这些,使洛阳的水席五彩缤纷,精彩纷呈。
作者介绍
河洛人团队成员
董延寿,河南省孟津人。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老庄研究院副院长、洛阳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墨子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咏史怀古史卷》《中原文化景观》《世界近代史》《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洛阳书法新论》《河洛文化源流考》《河洛思想文化研究》。是国家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完成人之一。
本文作者:董延寿
编辑:王珂珂
法律顾问:牛牪
编发: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