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江山如画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将于

香迪红馆外景

写生中国相约红馆

“江山如画”是写生中国主办的全国性展览,面向全国征稿,是写生中国旗下最重要的展览品牌。

“江山如画”邀请写生中国学术委员会老师参展并参与活动,已经在上海唯林画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术馆、北京天坛艺术馆举办了三届,先后邀请了戴士和、王辉、李江峰、王克举等老师出席开幕式,邀请了戴士和、王辉、任传文、张冬峰、白羽平,崔国强等老师的作品参展,在全国形成了巨大影响力。

今年是“江山如画”第四届,本届由著名油画家王琨题字“江山如画”,孙建平老师撰写“前言”。参展作品是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位画家中挑选出来的,共计展出幅作品,其中特邀作品35幅。本届展览具有规模大、展期长(31天)、名家参展、整体水平很高等特点。

本届“江山如画”展览由成都香迪红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香迪红馆”)承办。香迪红馆位于成都家具产业园,成彭高速龙桥出口处,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已经建成A、B、C、D四个展览馆以及相应配套的、独具特色的咖啡吧、红酒吧、影院等休闲娱乐设施,总投资达1.2亿元。

香迪红馆在设计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完美结合。如今,写生中国走进香迪红馆,欲和全国艺术家一道,强强联手,建立字画库、签约驻馆画家,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文化艺术品市场。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写生中国、相约红馆、见证奇迹吧!

年9月2日

筹展花絮:

年6月2日第一次会议

年6月11日第二次会议

年8月16日第三次会议

组委会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布展现场

 主办单位:

写生中国

成都香迪红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香迪红馆)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

成都市新都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

成都市新都区广播电视台

成都市新都区龙桥镇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成都香迪红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香迪红馆)

玉谦工作室

 协办单位: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

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

西部文艺创作研究院香迪书画研究所

 协办单位:

贵州半亩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四川电视台巴蜀画坛

成都市新都区广播电视台

成都日报成都商报

香港文汇报中国美网

四川新闻网四川艺术网

华夏艺术网MIND杂志

 开幕时间:

年9月10日下午15:00

 展览时间:

年9月10日—10月10日

 展览地点:

中国·成都·香迪红馆

 参展艺术家:

特邀艺术家

马一平 孙建平 王 琨 林 跃

李江峰 张国忠 张昌贵 童昌信

韩方春 王 墨 李 猛 陈正帅

蔡 平 伊贤彬 孙榕宁 欧友进

王学田 李生南 高玠瑜 王建军

郭洪举 杨 凭 王多伦

参展艺术家

刘南一 高 剑 戴 艳 韩 祺

魏 晶 林兰翔 白 斌 曹剑文

曹志程 岑慧虹 车 行 陈 晨

陈大千 陈红军 陈洪华 陈文献

陈新益 陈云飞 邓 斌 邓治平

董帮新 杜 尹 杜建峰 范传杰

范黎明 方渊萌 封二钢 冯桂兰

冯兴宾 符国平 付 君 傅群波(海石)

高旭明 龚 宁 龚瑞朴 古光辉

顾 翔 顾成龙 郭全宝 韩 超

韩继春 行建林 郝世跃 何 强

何 旭 何春林 何显标 贺艳菲

洪 斌 洪建伦 侯天宁 侯 盾

后文芳 胡贵龙 胡世磊 胡同庆

胡晓东 胡云燕 华 誉 黄 军

黄 宁 黄 鑫 黄华兴 黄海林

黄惠民 黄祝福 黄子恺 戢茹嘉

纪雨彤 贾小琳 姜 婷 姜向楠

姜新成 蒋邦喜 蒋昌胜 蒋洪兵

蒋罗靖 解晓红 靳广伟 柯明艺

柯勤抒 寇 健 赖剑平 兰阳莉

李 昂 李 鸿 李 静 李 亮

李 正 李涤刚 李国麟 李国达

李 辉 李华林 李俊潇 李立华

李树信 李小华 李学勇 李学亮

李志敏 李云起 厉 文 廉虎灵

梁 旭 廖海彬 林向军 林智伟

林智勋 刘 刚 刘 利 刘德志

刘加可 刘佳青 刘峻岩 刘军辉

刘明华 卢忠免 罗 靖 罗 松

罗仕鹏 马浩博 毛雪丁 毛政良

倪 敬 倪 猛 彭 誉 秦德戍

任 霞 沈 杰 生 辉 松子艺

宋迎春 苏海建 唐 雪 王 斌

王 刚 王 君 王 朴 王 莉

王宝栋 王非之 王少甫 王国良

王江东 王文聃 王晓高 文 悦 

翁伟铭 吴建宏 武青生 夏 洁

向先勇 向 亚 肖家墨 肖水辉

萧 华 谢 洪 谢 兰 谢大胜

谢振华 新塔娜 熊娉婷 熊盛勇

徐福财 徐艺熹 许丙屯 晏风雷

杨 升 杨 春 杨金玉 杨少文

杨友德 杨宗联 幺川革 姚 瑞

姚必国 叶坤华 殷 亮 于小鱼

虞卫军 袁志伟 张 波 昝登江

张 平 张 娱 张凤娟 张启兴

张文萍 张彦辉 张宗品 赵 农

赵春勇 赵家胜 赵天明 赵伟杰

郑 彤 郑伟松 钟远诚 周 瑜

周运刚 邹 平 曾垂法 王多伦

 前 言 

  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年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走向式微,国外的许多画廊开始撤资,已经让人们视觉麻木的、火爆了将近三十年的当代艺术开始出走;各种各样的“先锋”“前卫”艺术声音越来越弱;被“行政化”捆绑的学院艺术更是萧条,被“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生已经远离写生;主流艺术也是表面繁荣,实则空泛。这似乎是一个平静的过度期,人们在等待新的艺术高潮的到来。

  而就在中国艺术这个平静或者说瓶颈期,一股由草根画家自发组成的“写生中国”俱乐部出现了,他们重新走向自然,对景写生。他们忽而写生在沂蒙山下大洼,忽而又聚会在徐州尽享两汉文化,刚刚相聚于太行山峡谷,不久又切磋在威海海滨……。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几乎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写生中国”是“草根”们自发起来的自觉行为,几乎没有资金投入,没有官方部门依靠,但他们却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发展规模之大,蔓延之广,人气之旺,名声显赫,出人意料……

  尽管有些人对此表示不屑,但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现象存在,并且如此兴旺蓬勃,定有它存在的理由。这个现象也着实发人深思。通常一种艺术思潮的出现往往是对前一种艺术的反叛。近些年,科技的发展,影像艺术的火爆,人们不再面对生活和自然,都在对着视屏发呆,从虚拟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学院内的创作越来越照片化、模式化,前些年扩招造成的应试教育的后果是考生的千军万马都在临摹照片,而招进来的学生在上课时也往往掏出相机,把老师摆好的模特拍个照片回去临摹,整体的美术学生的写生能力大大下降,当今画家的感受力正在急剧退化,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人们不再面对自然去寻求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去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探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真是可悲可叹。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密切的关系,急于求成与功利目的使人们心态浮躁,恨不得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捷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忽略了艺术的积累和艺术直觉的锤炼。于是,在艺术活动中“打造”“包装”“运作”等字眼频频出现,人们——尤其是年轻的画人热衷于从前人、今人的艺术模式中套用一种模式,来建构所谓的“个人风格”。在艺术创作时人们急于去先找形式,先找样式,先找被人承认的样板,然后去仿效或直接套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大师速成法”似乎很灵验,他们全然不顾这些样式是否能体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否是内心深处真切体验的结果,因此,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你画秃头,我也画秃头,你画艳俗,我也画艳俗。谁一出名,谁的作品就立刻儿孙成群,这被人们戏称为“假面舞会”。大家乐于从报刊、画册中找“灵感”,克隆流行的时髦的格式:一些有成就的画家也在不断地重复自己被“承认”被叫好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画坛中的矫饰化、格式化的现象。

  我曾见过许多青年画家和学生在苦苦思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形成,但多是从形式到形式,多是从观念到观念,多是闭门造车,多是简单套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退一步,以退为进,暂时少模仿些现成的“观念”和风格模式,多关心些自然对象,多关心些“存在”,多关心些客观,多关心客体。就是提高对自然对象的感受力。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对万物有敏感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没有感觉,麻木不仁,那趁早别学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家就是要多愁善感,就应该是“性情中人”,艺术家就应该好冲动,就是要“神经质”,只有这种多情善感人,才能把他热爱的事物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欲望想表现出来。一个艺术家不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对自然有感受。“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感情的符号。”让我们看看伟大的凡·高,他以近乎宗教徒般的虔诚和热忱感受自然与生命,那些激情颤动的笔触和跳跃的色彩,朴实的场景和人物,展现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它是一种张扬生命力的形式,是画家真挚情感的流淌,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高度融合。

  “写生中国”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回到写生:写生,写生活,写生命,接地气,近自然。一个艺术思潮的到来,往往都是重新面对自然,也许这段仅仅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一个前奏曲,会接引一个更有生命力的艺术高潮的到来。写生,也是对于当代艺术越来越脱离生活的一种抵制与反叛。就像年前现代艺术发展到抽象艺术后出现了通俗艺术一样。现在,当代艺术中的许多弄虚作假,故弄玄虚,不绝如缕的抄袭之风都使绘画走向绝路。也许重回写生正是迈出了绘画从即将死亡的状态走向一种涅槃重生的第一步,是对那种无本无源创作的一种反叛,终究是一个好事。

  这次由“写生中国”和“香迪红馆”联合发起的展览,是他们活动的一个项目,是提高艺术的一次交流,这次展览是从幅参展作品中挑选出来的,经过这几年的交流切磋,质量大大提高。相信经过若干次的交流,他们的功力必会提升。

孙建平

 部分特邀作品赏析 

马一平《酉阳后溪》

60×cm

四川

孙建平《梭鱼台的养殖场》

80×cm

天津

孙建平《伴月湾的船厂》

80×cm

天津

王琨《黄色礁石》

60×80cm

天津

王琨《老虎湾》

60×80cm

天津

王琨《海岛的傍晚》

80×60cm

天津

林跃《净土》

×cm

成都

李江峰《海风徐徐》

60×80cm

北京

张国忠《池塘新苗》

75×75cm

四川

张昌贵《回望故园》

80×cm

四川

张昌贵《花语系列一》

80×cm

四川

童昌信《云南海峰湿地》

×80cm

四川

韩方春《车佛沟》

70×70cm

江苏

王墨《山川系列》

80×80cm

天津

李猛《花园沟写生》

60×50cm

四川

陈正帅《又见阳光》

51×51cm

山东

蔡平《老宅》

80×60cm

四川

伊贤彬《宋庄艺术工厂区》

60×80cm

北京

孙榕宁《秋意正浓》

70×80cm

江苏

欧友进《红土地》

60×80cm

广东

王学田《渔港》

60×80cm

山东

李生南《江山处处花儿开》

80×80cm

辽宁

高玠瑜《老街》

70×90cm

四川

王建军《原野》

60×80cm

四川

郭洪举《三月》

70×50cm

四川

杨凭《黔山绿韵》

60×70cm

贵州

王多伦《云南妥乐大桥》

30×cm

四川

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最好的支持!请







































3D豪情
揭秘生活中利用甘草泡水喝的养生功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7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