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鉴赏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

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北宋纵51.5厘米,横.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是我国十大名画之一。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世人的画卷就是《千里江山图》

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千里江山图》对外展出,引起轰动,人们排起了长队,只为一睹真容。

中央电视台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一期,重点介绍了这幅画:“此画气象磅礴,吞吐山河,简直就是宋代的国家纪录片,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一.天才少年王希孟

王希孟,徽宗画院为徒,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得徽宗亲授,其后不到半年就以《千里江山图》进献。画史文献没有王希孟的相关记载,从《千里江山图》蔡京写的题跋上可以看到他的事迹。《千里江山图》纵观全局,天地雄浑,大气磅礴,繁而不乱,大而有序,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王希孟在画成这幅作品时只有十八岁,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一幅流传千年的名画,正可谓不世出的天才。

陈丹青曾这样评价王希孟:“通常成年的成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二.青绿山水技法的传承和发展

《千里江山图》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铺陈,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与唐代相比,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多了一些水墨,画作先画出墨稿,之后用源自矿物质的赭石、石绿、石青等颜色层层渲染,前后需要画五遍之多。把色与墨,皴法与色彩结合起来,拓展了青绿山水表现方法,增加了文人画水墨趣味。崇古而不拘泥于古,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有创新,有突破,有发展。

《千里江山图》局部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色彩的变化,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画面层次分明,清雅秀丽。在将近千年的时间《千里江山图》依然保持着鲜艳动人的色彩,更要归根于来自于天然的矿物颜料。中国传统矿物质颜色“石青”即蓝铜矿,“石绿”来自于孔雀石和绿松石,珍贵的矿物质颜料上色使得画面爽朗富丽,也使得《千里江山图》虽历千年之久,但其整体仍然保持着鲜艳亮丽的颜色。年参观《千里江山图》的观众发出感叹:“在排了将近三个小时的长队之后,我终于来到了展柜前。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被治愈了,高超的画技我可能不懂,但那一定是世上最美的青绿色”。

中国画矿物质颜色

三.全景构图与三远法

《千里江山图》运用全景的方法表现江山的磅礴气象。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长卷形式所具有的散点透视的特点,在将近12米的画幅中,将景致大致分为若干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移步异景的艺术效果。

这座长桥,据考为江苏吴江的长桥。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有三种不同的远近透视方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千里江山图》“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穿插使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紧与疏松等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跌宕起伏,仿佛音乐般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感。中国山水画家不受客观物象的羁绊,以人的主观意象为核心,根据表现需要,以宽广的视野和极大的自由度将高山,大河纳于画卷之内,创造性地展示了咫尺千里的空间美学思想。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此段主峰高耸入云,群峰围绕在主峰四周像朝拜一样,隐喻君臣尊卑的秩序。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四.用笔细腻生动

《千里江山图》用笔精微,细腻严谨,画面上层峰峦叠嶂、江河浩渺,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布局井然有序,点画晕染一丝不苟。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万顷碧波皆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涤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王希孟将浩瀚的一切精心组织在一个狭长的画面上,并安排得有条不紊,画面中每一个局部的细节都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山水悠悠的流转,仿佛身临其境般在宋代的青绿山水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整幅画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但无论裁取哪一段,又都能构成相对独立的画面。真正达到了“咫尺有千里,细看有生趣”的艺术效果。

峰峦叠嶂,迂回曲折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寂静空灵

群鸟高飞

拱桥下小船划过

亭桥

各色船舶

各色船舶十余种

江边垂钓

悠闲田居

瀑布凉亭之上畅谈观景好不惬意

元代书法家溥光对此画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写道:“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溥光说他已经浏览过近百遍《千里江山图》,每看一回都有新的发现,而且觉得都有看不完全的细节。在他看来,从古至今的山水画中,无论北宋画家王诜,南宋画家赵伯驹都难以望其项背,王希孟独步千载,以皓月之光璀璨于星辰之中。

王希孟完成此画只有18岁,天才少年的精力与才华,悉数化入这近12米的画作中,但两年后王希孟英年早逝,此画成为他唯一的传世名作,留给后世无尽的猜想。其短暂的一生如同闪耀的流星,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便归于沉寂,但是画面中流淌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心性和对家国天下的情怀与壮美河山的浓丽书写,永远留在后人心中,成为令人仰望的审美高度。

撰稿

林树娜

编辑

翟福泽

责任编辑

金蕊

审阅签发

王杰侯立瑛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1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