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背后,18岁少年王希孟同学
这几日,故宫午门的门槛都快被参观者踏破了。艺绽君(ID:bjvariety)的朋友圈里有的人排队三四小时,有的人狂奔差点掉了鞋,究竟是因为什么神作再现?
这幅名垂千古的画作,就是王希孟18岁作的《千里江山图》。搁历史上,能成为大师的画家大多是须发尽白的老头儿,或者至少也得用数十年染透了洗砚池。像王希孟同学这种年少就问鼎群雄的异类,真的是上天安排的美丽意外。
△《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样细细窄窄的一小条缩略图,除了青绿色的崇山峻岭什么也看不出来对不对?可是如果把这幅纵51.5厘米、横.5厘米的巨幅长卷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自成格局的画:
△山脚下徐徐行进的马队
△碧波中怡然泛起一叶小舟
△岛与岛之间蜿蜒的小桥
△三三两两进山的人,远处是茅居村舍
△清泉瀑布点缀于崇山峻岭中
△忙着划桨的他们是渔家还是文人骚客?
《千里江山图》的震撼,不到现场围观细节是感受不出来的。画卷上色的石青、石绿是用矿石研磨制成的,山脚用赭色衬托,山体厚涂青绿。矿物带来的灿烂光彩至今还散发着耀眼的光。难怪陈丹青讲这幅画时,说自己在故宫看得“像傻子一样”。
天赋党王希孟小传公元年的某天,随着一声婴儿啼哭,王希孟降生了。
△《千里江山图》上蔡京的题跋
在他长成一个翩翩少年后,王希孟同学金榜题名,被当时宋徽宗一手打造的高等学府皇家画院录取了。能进这个画院的人都是艺术领域的人尖儿,18岁的王希孟雄心勃勃,很快就献上几幅作品,但得到了“火候还没到”的评价。
虽说起初有点不顺,但皇上注意到了这个聪明的小伙儿,决定亲自调教他。自带天赋的王希孟有了豪华导师的关门指导,画画水平也坐上了火箭。他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勾画出了《千里江山图》,一炮成名。宋徽宗自然是高兴得合不拢嘴,给他官做。就这样,王希孟同学成为了靠自己双手吃饭的职业公务员。
可叹的是,画完未过多久,20出头的他就像流星一样早逝了。王希孟在最灿烂的年华把才气燃烧成这幅画,贡献了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古代画史双子星。
尽管他短暂的人生没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形象,但是后人们说起王希孟,总觉得他会是一个美少年,永远定格在18岁那年。
不可多得的帝王导师在王希孟同学的成长中,前无古人的豪华导师配置是绝对令其他画家羡慕嫉妒的。宋徽宗堪称史上最文艺的皇帝,绝不像昨儿我们提到的那位附庸风雅的伪文青(再次按住乾隆的棺材板儿)。
△宋徽宗赵佶
现在我们选导师要看导师的学术成果和受众资源,宋徽宗赵老师不仅坐拥最顶尖艺术资源,而且他的书画艺术造诣,啧啧,都能对得起博导的身份——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书”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又像“屈铁断金”,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成一脉。
△宋徽宗《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笔下的花鸟虫鱼,也都透露着灵气——摇曳的苇草与枯萎的孤荷,还有振翅而飞的水鸟,真是美不胜收。
宋徽宗赵佶这位赵老师,哦不,其实应当尊称他为赵院长,他不爱江山爱做艺术学院院长,亲手创办了翰林书画院,也就是当时的宫廷书画高级研修班。以往朝代,朝廷也会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不过,一身艺术细胞的宋徽宗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
宋徽宗在位时的翰林书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以绘画技艺的高低来定画家职位。考试共设六科: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木屋。
翰林书画院考试时,才不像今天的美术高考,考石膏头像写生之类的,而是以诗句为题,对诗作画。比如,如何画出“踏花归去马蹄香”?如何在画中展现“深山藏古寺”的“藏”?没有诗情的画家百爪挠心也画不出来。
△宋徽宗《听琴图》,中间弹琴的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本人对画院非常重视,善于识人才,并亲手教画,尤其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可悲可叹,赵佶只想安安静静做个艺术学院院长,但是上天却赐给他皇帝宝座。赵佶在位时重用蔡京、高俅、杨戬等奸臣,后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后世评判“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千里江山图》背后待解的谜团恢宏巨制《千里江山图》这么震撼,历史上仅存的那么点儿史料完全满足不了好奇心很重的吃瓜群众。归结起来,大家有三点疑惑——
疑点1:王希孟20多岁就离世是为什么?
天才20多岁就离世,这对大家来说太难接受了。是因为创作《千里江山图》耗尽了他的生命力?还是古时候的医疗水平太不发达造成的医疗事故?
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版本,是说王希孟又画了了一幅《千里饿殍图》警示宋徽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