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如画江山赤,岁月峥嵘有新篇 

红旗如画江山赤,岁月峥嵘有新篇  诗言志。但言的是谁的志、通过何种方式言志,却是每个历史时期每个艺术家都不能不(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或非主动)回答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艺术文化的基本风貌,都取决于此。试以建国十七年的中国画创作作一简单论述。

要说明建国十七年的中国画创作,必须了解“十七年文学”。这个概念指称的是自年建国后直至年文革发动前夕十七年时间段里,各种涌动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风流云集、交相辉映的文学总风貌,其主要特征集中于:

1、政治性。政治运动的此起彼伏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文学性屈从于政治性。不管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是《林海雪原》还是《暴风骤雨》,在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之余,所有文学创作均被强行要求内置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并且一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规范。2、局限性。虽然这时期的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追求的是带着新历史观的宏大叙事,但其题材的局限性却也出奇地大。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所谓“忆苦思甜”,分开说就是“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回忆战争岁月、苦难年代、万恶的旧社会,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3、英雄性。十七年文学总的基调是塑造各行各业的超级典型人物,他们都是没有个人感情和私人生活的英雄,无我、无私、无性。4、乡土性。对城市的刻意疏离而对乡土的刻意眷恋,事实上仍然来自意识形态泛化。

尽管因为刻意追求与历史及传统的割裂等原因而存在先天的不足,但并不妨碍“十七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相当显眼的位置。

与十七年文学一样,十七年艺术创作也主要以政治性、局限性和英雄性为特征,并且形成一个特定的历史艺术风貌;但与十七年文学创作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不一样的是,十七年艺术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几乎都来自对乡土隔绝的城市,且这些人在解放前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艺术高度,他们的艺术语言和意象系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风格,此外由于艺术创作本身一度对现实政治有相当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十七年艺术创作虽然亦避免不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但在艺术主题的深化和艺术手法的完善上却收到了不意之喜。

考察十七年艺术创作的整体风貌,主要着眼在这些艺术家本身的艺术主张和社会地位。从艺术主张而言,借用三十年代最流行的两个短语,即所谓“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前者仍然以徐悲鸿、石鲁等人为主要代表,







































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白癜风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w/16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