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螺髻山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16.html
在四村山顶上远眺螺髻山回望螺髻山贺方平1三上螺髻山

螺髻山,横断山脉绵延向东的余脉,主峰海拔高米,“螺髻山南北长64公里,东西宽35公里,风景旅游区达平方公里。”①螺髻山横卧于西昌、德昌和普格三地,巍巍大山也!是一座集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古冰川地质、生物科学考察价值于一身的自然博物馆。56年前我在原螺髻山畜牧场境内的金厂坝首次访问她就被为之吸引和震撼:宽阔的金厂坝北面的山峰上有座木质地质占标,标高为(海拔高度)米,如同螺髻山的一座纪念碑,南面稍远处矗立着一座石峰直刺云天,石峰脚下是浩瀚的原始森林和高山湖泊,展露出螺髻山引人入胜、神秘悠远的丰富自然景观。年至年我下乡在螺髻山脚下,度过了11載漫长的苍凉岁月,是一代知青为之抛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内心深藏着永志难忘的螺髻山苦难情结。回忆和回望螺髻山成为历史和情感的必然。

年11月初,我们名自贡知青刚到螺髻山,在当时的场部摆摆顶集中学习五天,场里组织知青们集体登山,那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人人兴高采烈,情绪高昂。大家都向摆摆顶的后山走去,我们穿过摆摆顶山沟,抵达山脚,进入螺髻山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每个人都特别兴奋并带着一点紧张。开始的山路还较缓和但随着山体的变化则变得越来越陡峭,攀登也越来越费力,所有的人很快就拉起了“风箱”,一些人渐渐体力不支开始退却返回,随着山体高度上升,犹如渐薄的空气一样,登山的人群也开始变得稀少。爬到了大半山腰的种羊队—安支祖得后有人来招呼我们休息和喝酥油茶,安支祖得是牧场远从新疆引进的种羊“美丽奴羊”的牧放地,该处森林密布、水草丰美,在幽静的森林和小溪旁有石砌的房子,就像一副经典的油画,令人浮想连翩。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喝过酥油茶后继续向上攀登,来到著名的风景点—甘海子。这甘海子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实在是太神奇美妙了,甘海子水面不大,几近一个圆圈,直径大约二十米,水不深但甜,特别好喝。带我们上山的人说,用这水拌燕麦是最好吃的。甘海子沿湖一圈是宽约五米的砾石滩,在强烈的阳光下显得洁白耀眼,砾石滩后面是一圈沉碛湖的边沿,与滩错落约一米,其上满布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繁花似锦的杜鹃花丛,这杜鹃花丛犹如甘海子一道靓丽的裙边,在它的身后则是高大笔直的冷杉林,直指蓝天!甘海子的美景令人陶醉,令人惊叹!再向上,甘海子身后的冷杉林逐渐稀落以致全无,由此登上了一级更大的台阶——宽阔的金厂坝草场。金厂坝是这次登山的终点。最终能够登上这里,放眼远望的同伴们大约不到二十名了。自贡到螺髻山的名知青同伴中,即便是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也始终未能登顶的不乏其人。金厂坝犹如一个宽阔的广场,展现出螺髻山宏伟旖旎的迷人风光,当你身临其景,举目四望,会被大自然深深地吸引和震撼,金厂坝地势由北向南向倾斜,偌大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牦牛群,南边矗立着终年积雪的山峰,远处还有更高的雪峰,我的印象中那座陡峭的山峰突兀而立与阔大的金厂坝是那样地呼应和协调,令人叹为观止!金厂坝倾斜的尽头是一高山峡谷,名叫威尼斯谷(彝语:野猪出没的山谷),峡谷中是高山溪流,由西向东流去。河谷中部地势平缓的河段有几间小木屋,名叫十里地,是藏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农场有几十名藏族同胞,由牧场组织他们从木里迁徙而来,由他们和部分彝族同胞组成牦牛队,牦牛也是从木里引进,只是到了螺髻山后,由于近亲繁殖牦牛个体逐渐变小了。金厂坝草场上盛产贝母、虫草、黄精、党参等药材,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当我们将这些美景尽收入眼底的时候,突然感觉开始变天了,顷刻厚厚的乌云遮蔽了太阳,阴沉沉地似乎就要下雨了,于是我们起身下山,结束了对螺髻山的首次拜访。

第二次再上螺髻山是年打谷子前夕,生产队需要木料做拌桶,队里委派三位彝族同胞和两名知青各自带着工具和被子前往螺髻山半山腰的杉树林里伐木改板。我即其中一员,小队人马从马家铺的老厂上山,来到金厂坝山峰下北侧的原始森林里改板。我们在那儿紧锣密鼓地干了四天,露宿了三晚。置身于封闭的冷杉林中,整天与树为伍,四周全是参天笔直的冷杉林,遮天蔽日,看不到太阳,森林以外的景物全被隔绝,成天就是单调机械的改板子。与劳累、饥饿和麻木相伴,既无时间更无心思去欣赏这密林中的景致,犹似被囚禁在密林中而已。夜幕降临寂静难耐、阴暗的森林里未免有些令人胆怯,恍惚置身于世外。当清冷稀疏的月光从树梢直泻而下的时候,才感到犹如在漆黑的房间里打开了电灯,在万籁寂静中才感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无数清长的月光将我从白天的劳累和麻木中唤醒。迟钝的思维得以加速,逐渐浮想联翩,此时此地、知青生活、前途和未来……思绪杂芜而混乱,终究理不出一个头绪,似有所悟,并无所悟,随即疲乏袭来昏昏睡去。当人长久的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中时,人的思维和意识容易变得狭隘以致停滞、目光短浅,只有在场景变换的现实中才能产生观察和思考,激发热情和想象力,而不至于如此番“只缘身在此山中”了。改板结束后,生产队增派人手随同我们一道搬运板子回到银厂坪。第二次拜访螺髻山仅留下一个阴郁封闭的密林记忆,好似一个序幕,开启了同样封闭的银厂坪八年知青生活。

兴许是上苍的垂顾,八年后我的知青身份已被牧场水电站工人的身份所替代。“10.1”假期,我和彝族同事邱子石商定攀登螺髻山去金厂坝。清晨,我们从老厂上山,山路十分崎岖陡峭,我虽然感觉并不累,但走不快,而邱子石则好比神行太保戴宗,两脚生风,走得飞快,一会儿就把我落下老远,不时在前等我。彝族同胞的这种本领似乎与生俱来,天赋独有,知青们在螺髻山生活多年绝对达不到这种水平。我们翻过山坳,沿着威尼斯谷向十里地进发,沿途可见山体下散落着一大片连着一大片的乱石,有的地方还有巨大的凹坑,心里好生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叫锅穴,是冰川退去后的遗迹,无数的乱石就是冰川漂砾。当我们到达十里地时大约已在下午四时左右了,子石与藏民们非常熟悉,两位藏族妇女上前迎着我们进屋,不一会儿我们就喝上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我们同他们愉快的攀谈起来,语言上有些不便,但是并无多大妨碍,气氛自然随和。傍晚我们帮助他们赶小牦牛入圈,大牦牛不用管,任其露宿山野。隔离小牦牛的目的竟是为了不让牠吃奶,只有这样第二天早上才能挤到牛奶。牦牛奶特别好喝,又香又浓,如果贪心多喝,绝对不消化,把你撑死。我们借宿主人的小木屋,主人们非常热情,把他们的新被子拿出给我们盖。夜晚很冷,我们一边烤火,一边交谈,有几位彝族汉子跟着藏族放牦牛,差不多已经完全藏化了,身上也满是酥油味,甚至面貌和举止也像极藏人,这个现象颇有意思。夜晚七、八个人都住在一间木屋里。第二天等我们醒来时,主人们早已赶牛去了。牦牛挤奶的过程虽然有趣,但也于心不忍,先把小牦牛一只一只的放出来,让牠去认妈妈,实际上是诱使母牛走过来,然后抛出一件活套绳将母牛的双角套住,随即赶走小牛,将母牛栓在木桩上挤奶。牦牛队的藏、彝族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成年生活在寒冷、潮湿的高山草场上,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了他们那种与众不同的坚韧与强健。高山上做饭始终只能吃到生饭,水即便烧开了也不到60℃。我们在十里地吃了两顿这样的生饭,而且没有菜,主人们热情的在我们的饭碗中放入一大块酥油,也没有盐,吃得我直打呕。我们在金厂坝上挖了一些党参和黄精,一个藏族小孩领我到金厂坝东边的绝壁上为我久病的父亲采集到了一点草灵芝,绝壁下则是氤氲神秘、深不可测的黑龙潭(非今日螺髻山风景区内的黑龙潭),令人不寒而栗。“文革”结束后听说这批藏族同胞又返回了木里,但是从木里引进的牦牛和藏族同胞的牧养方式却永远留在了螺髻山,彝族同胞继承着藏族同胞的牧养方式,令牦牛群生生不息,繁衍不止。国营螺髻山畜牧场长达四十多年的历史无疑是在螺髻山历史进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原螺髻山国营畜牧场藏族同胞在牧放牦牛

我站在金厂坝前北面的山峰上久久地伫立,向北望去,尽管天气特别晴朗,能见度极高,但是举目所见的西昌城竟是那样的渺小和唾手可取,我仿佛站在一个巨人的肩上,屹立苍穹,纵览无遗!邛海犹如一面巨镜镶嵌在西昌城的东南面,东南的山峰倒映在邛海中,将湖水的颜色抹成深浅,湖光山色,风光旖旎。邛海南边的那座深绿的山峰便是有名的泸山了,沿泸山侧目西去,是绵延不断的一袭小山,蜿蜒曲折的安宁河静静地流经其间。安宁河两岸便是狭长的西昌平原了。安宁河犹如平原上的一条柔美的彩带,极富韵致的静静地在西昌平原上飘来飘去,大自然呈现地静穆与壮美直逼胸臆,我被深深地打动不觉热泪盈眶!那是一种极为动人心魄的人与天地的交融和对话,顷刻令人茅塞顿开,宠辱皆忘。人在宏伟的大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何在?上苍是在向我作出启迪和昭示吗?至今想来,依然激动不已,是我极其难得的人生顿悟和体验。

我于年离开了生活了11年的螺髻山重返自贡。对螺髻山的第三次拜访则是依依地惜别。与她再次相逢时竟整整过去了29年了,29年来有过无数的魂牵梦绕,梦绕魂牵!我曾两次出差昆明,火车来回都在马道停车,痛恨其时都在深夜,我只能下车遥望东南面黑漆漆的螺髻山,释怀我浓浓的知青情结和对心中圣山的无尽思念。然而,我终于在年10月回到了阔别29年的螺髻山。

2二十九年后重返四村

年10月18日我们原下乡在螺髻山畜牧场四村生产队的知青一行11人专程从自贡结队回访心中朝思暮想的螺髻山。我们第一站抵达的是银厂坪,这里是我下乡生活了八年的地方,也是螺髻山的著名景点——仙人洞的所在地。汽车从西昌化工厂一路往螺髻山上开去,昔日坑坑洼洼简陋的道路变成了柏油路面的公路,在路旁先后见到两块漂亮的牌子,第一块记载了铺路及其资金的来由和政府的功绩,第二块则是分路口的路牌,用醒目的字体和色彩指示去著名风景区——仙人洞的方向。汽车在银厂坪与铅矿(原螺髻山畜牧场撤销前的场部)分路口停下,让我们在此拍照留念,陪同我们的原四村村小教师李永录先生告诉我去仙人洞的公路是去年才竣工的,是陈子尔带领大伙建成的,路面虽然较窄但质量不错,而陈子尔,过去与我们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陈阿依(陈子尔的昵称)已于年上半年因病去世,令人惋惜!汽车沿着环山的公路一会儿便到了仙人洞风景区,下车一看这那里还是过去的模样?完全是典型的风景区了,停车场、拾级而上的大门、售票处、小卖部、饭厅和卫生间一应俱全而且风格不俗,原来是外地的老板投资修建的。老队长丰里初的大儿子丰子土是银厂坪的队长同时又是仙人洞风景区的副经理,四村的一些后生们也在这里兼职。对我们的到来乡亲们十分高兴、热烈欢迎。首先让我们免费游览了耳目一新的仙人洞,走在宽约米余的混凝土路上,见到过去我们经常采蘑菇和蕨菜的松林里心情格外的好,松树和青杠都已长成大树,绿得发翠,保护极好。

在仙人洞景区门前四面环山的银厂坪银厂坪的田地

在仙人洞进口的平台上我们贪婪的凝视着眼前的银厂坪,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用手中的相机将银厂坪拍遍。银厂坪比三十年前变得更美了,山也更绿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分布着白墙黑瓦的农舍,有的墙上还画着彝族的图腾。银厂坪在灿烂的阳光下和青山的簇拥中静穆自然,风景如画。当年我们在这里当知青时候银厂坪只是一条寂静偏僻的山沟,人迹稀少,每逢农闲时山下西溪公社的大队人马涌入银厂坪采石、砍柴、烧石灰,只有这时银厂坪才热闹起来。当年这里的住户加上我们知青不过四、五户而已。四村的称谓系民改时期所得,据说历史上的银厂坪曾驻过军队还一度开设过银厂,银厂坪是否由此得名就不得而知了。几十年过去了,银厂坪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好山好水吸引了许多从外迁入的人家,如今已达六、七十户。一位从昭觉迁入的退休教师告诉我们他就是相中了这块好地方。面对四周生机盎然永远不老的青山和交替的时空,我的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心中涌出那句熟悉的歌词“出走时满头青丝,归来时满头银发”充分地表达了我内心的万千感慨!

仙人洞景区

仙人洞位于银厂坪东北面山体的石灰岩岩壁上,右邻森林茂密的“乌尼德”(彝语:野猪林),未开发前洞口很小,位于十多米高的岩壁上,进洞必须先从岩石上爬至洞口,洞口很小,每次只容一人爬进去。我曾经多次进洞探访,入洞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的深约五、六米的一个深坑,直径约三米,深壁及坑底均参差不齐,底部还有一具骷髅,一进去便给你一个下马威,令人不寒而栗,预示着仙人洞的艰险和深不可测。接着穿过一个狭窄的小洞,突然眼前一亮,这时你已置身于一个宽敞高大的大洞之中了,前面的小洞犹如一个玄关,而大洞正是一个气派的客厅。在客厅的岩壁前立有一块不大的石碑,弯腰可见碑上刻有“深幽奇险”四个篆字,字色青黛,落款人名和时间已记不清楚了,只留下颜姓的印象。大厅右边的岩壁上也用黛青色写着一行行文字,都是游洞后的观感,亦希望后来者也将观感留于壁上的文雅之举,可是大多后游者只是想进洞饱饱眼福,在黑漆漆的岩洞中全然没有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雅性”了,因此大厅岩壁上应和的人寥寥无几。人们的兴趣似乎更多的是敲几块可意的石笋和钟乳石带走,大凡慕名而来的人,特别是文革中成群结队而来的人几乎都要如此一试身手。其实石笋和钟乳石带出洞后马上在强光下氧化,立刻由洁白变为乌黑,顿失观赏价值,人们失望之余便信手抛弃。现在洞内仍可见到当年被破坏的累累伤痕。当年进洞大多用手电筒、火把或松明,洞内深处的崎岖艰险自不待言,时而在峻峭岩石上爬行,时而又探身钻入地缝中。黑暗中光线只照着前面,手脚攀着岩石尚不觉危险,当一旦某处被照亮,你会被置身险境而惊吓不已。随处可见千奇百怪的石笋和钟乳石,狭长的洞穴深不可测仿佛直抵地心。黑暗的岩缝中栖息着无数的蝙蝠,手掌在潮湿的岩石上一摸满手都是蝙蝠粪,蝙蝠一听见人的声音,特别是吼声,立刻成群结队以惊人的速度的刺啦啦地掠过,有时还会有一两只撞在人身上,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如果伸手抓住也许咬你一口,蝙蝠个体很小,但展翅后却立刻变得很大,模样极像老鼠,故俗称“盐老鼠”,外形丑陋恐怖,而现在的仙人洞内已很难觅其踪影了。仙人洞究竟有多深,岔洞有多少,又如何走向?至今无人知晓。我们多次进洞都是走到有暗河的地方或顶多再朝前走一小段后便不敢再贸然前行了,随即返回。几十年后多了一点知识,并到过更大的喀斯特溶洞,才知道喀斯特溶洞的发育和变化是需要上万年的漫长时光。当年洞的进口已不复存在,那座已成为仙人洞历史标记的由西昌人氏颜汝龠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年)②“深幽奇险”的石碑已荡然无存,大厅及深坑也不见其踪影。

仙人洞原进口左下的大溶洞尚在,可以见到过去的旧貌,每逢农忙时季山上的彝族同胞便下山忙碌,住在这大溶洞内,形成一个大家庭,洞内外人声嘈杂、热气腾腾。大溶洞右边有一棵硕壮的野桃树,每逢时季必硕果累累,任其果实熟透腐烂掉地,我们偶尔也摘来吃,野桃水分需多但苦涩异常。这树,这景和那味至今深留在脑海里。

仙人洞开辟为旅游景点后,重建了宽敞的进出口,方便游客进出。进出口大致处于岩壁的同一高度上,进出口前面均建有开阔的观光平台,可以纵览银厂坪这副静谧的画卷。置身于洞内,所到之处均有照明和灯光效果,难走的地方也都设有扶梯、平台和防护栏。突变的地形、陡峭崎岖的小路和艰险的窄缝统统只是视觉上的惊险而已,艰难险阻已不复存在。到洞内观光和到洞中探险毕竟是两个层面,不可同日而语了。仙人洞内一处大厅中有三块钟乳石像三位老寿星,其旁有一奇石,大致成方形,洞内所有石头都潮湿惟独这块石头永远是干的,好生奇怪,大家都坐在这奇石上留影以作纪念。

残存的当年知青旧居墙根

游完仙人洞我们来到四十年前下乡在这里的旧居遗址前,回首当年,注目良久,只见旧居的老墙根尚存,田地和晒坝面貌依旧,但遗憾没了屋后的松林和晒坝旁边的刺糖梨树,触景生情,大家激动的心情达到了最高点,我们聚在一起,面向蓝天和青山振臂高呼:“四村,我们回来了!”这时同伴中有人流出了热泪,这是甘苦毕至的眼泪,更是历史的眼泪。我们在这里驻足良久,拍照录像留念。

触景生情甘苦毕至的眼泪

陈子尔的遗孀带着两个媳妇和几个蹒跚学步的孙子在地边劳动,见到我们神情凄然,想到陈子尔已不在人世,大家心里都好生难过,叹人生之无常。在纵贯银厂坪的溪流对岸,当年的老队长丰里初和几位老人们在等待着与我们与见面,我们跨过溪上的独木桥与丰里初队长等几位老人见面时大家都激动不已,有的已不能相认,当说出名字后,不免又是一番激动和感慨,彼此都一叠连声的说“老了,老了”!乡亲们忙着杀猪宰鸡,很快我们就品尝到了地道的绿色食品——乳猪、洋芋、彝族酸菜汤和银厂坪大米,几十年前回味不已的食物再度原汁原味地咀嚼于口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兴奋和感慨!几十年后我们再一次与银厂坪水乳交融!

告别银厂坪的时刻到了,乡亲们和我们都依依不舍。我们将去四村山上与等候的乡亲们见面并在山上住宿,这一切准备都是由知青们的老朋友丰朗呷在事前操办的。下午四时许老友邱子石开着他的中巴车来仙人洞接我们上山,见到子石还是那样年轻精神,好像时光过去并不太远,三十年后我们再度相见都有太多的话要说,但是只能另行安排时间了。

汽车从仙人洞至铅矿,在铅矿的村口插入一条沿山“盘旋”而上的简易公路,说是盘旋其实是更接近锐利的之字形,并且异常陡峭,我们坐在车上感到非常颠簸甚至害怕,但子石胸有成竹,见惯不惊,沉稳地将方向盘控制于手中。这条简易公路和沿途的高压电线是四村乡亲们自行集资修建和架设的,每户集资八百元,同时争取到了一点政府的补贴,从此总算公路通到了村中,使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子石和他的中巴车

车在山顶的转弯处停下俯瞰铅矿,铅矿的外貌变化不大,变化大的地方是原来的小学校变成了安哈镇③的中心校,修建了前所未有楼房和更多的教室,扩大了规模。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即对在校学生实行经济补贴,让更多的彝族青少年得到上学的机会。铅矿的住户更多了,散落在各处的白墙黑瓦的农舍和铅矿特有的核桃树丛,别具一格,充满生机。汽车继续向前开去,很快到了王家铺子接着向北朝陈家铺子开去,陈家铺子距王家铺子最远,公路沿着山脊延伸,过去宽阔的轮耕地变得非常窄小,而且还有一些筑着土墙的菜地。仔细一看,发现林子比过去大得多了,光秃秃的山顶长出了不少绿色的“头发”,这是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的明显收效。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的政策能得到国家一定的经济补偿,农户亦可发展适合的经济林木。

原光秃秃的山顶长出了不少绿色的“头发”万寿菊

山上的地里盛开着一片连着一片的橘黄色万寿菊(一种中药材),煞是好看。在丰子惹家甚至见到了一大簇竹子,令人惊讶!联想在银厂坪见到的柿树、核桃树、仙人掌和万年青,时光荏苒,简直成了西溪汉族农舍的翻版。表现出彝族同胞观念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彝族青年们拥有手机和摩托车彼彼皆是,有的人家还有了运输用的货车,彝家山寨不再封闭和沉寂,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小通径的PVC管道将山溪水接入家中,于是有了自来水。现在的彝家正屋里已经看不到三锅庄,有了单独的厨房。有的还修了厕所,卫生大为改观。我们一进朗呷家意想不到在屋内赫然分列着两排褐色的沙发,就像是迎接我们来此开会的会堂。所见之处透出勃勃生机,真为四村的演变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的到来顷刻成为四村的盛大节日,乡亲们都赶来相见,相互辨认,握手拥抱,令人激动和感慨,其感情之真挚,气氛之浓烈,恐怕在四村历史上也少有。乡亲们杀猪宰羊做荞粑,以彝家最隆重的方式来欢迎我们。会面和夜宴从当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从室内又外延至室外并燃起了篝火,真是情景交融,以至无眠。是夜正值月十六,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照耀着彝家山寨,我们同乡亲们和不熟悉的后生们济济一堂,圆了我们和乡亲们几十年来再度相会的梦想。

四村山上的篝火朗呷一家阔别30年后再相会四村山顶风光同在蓝天下

穿上节日服装的阿米子

第二天清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能见度也好,我们来到陈家铺子旷野的高地上向四处远眺,饱览这如诗如画的风光。当西面四村绿色渐多的时候,东面的大箐乡山梁上仍然光秃秃的一如既往,就是不长“毛”。上帝似乎更垂青于这里。在四村山上我们记录下许多同乡亲们在一起的珍贵镜头,爱美的阿米子还特意穿上节日的盛装,在蓝天白云下摆开姿势让我们拍照和录像,后来我们将所有收入镜头的录像刻成光碟,寄给乡亲们留作彼此永久的纪念。下午,同乡亲们告别的时候到了,乡亲们全体出动为我们送别,渐行渐远,久久地挥手告别,场面令人动容!我们在车上目送着远去的四村,心中盛满一种离家的依恋之情,几位村干部随车送我们到老远的西溪化工厂才依依惜别。

3游览螺髻山风景区

十月二十日,我们一行三人清早从西昌出发,乘西昌至普格的早班车到螺髻山镇。早班车乘客很少,一路上司机想多载客不太在乎时间,这正好方便了我们同司机的一路攀谈,得到一些我们想了解的信息,司机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在需要细看的路段特意放慢车速,久别的西昌城、邛海、大箐乡飞播林(飞机播种的植林方式的简称)、大箐梁子和原螺髻山畜牧场路口都是我们翘首以待的目标,好几处需要拍照的地方司机非常理解的停下汽车,让我们下车拍照和录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我们的愿望。沿途所见之处大多都有“旧貌换新颜”之感,特别是大箐乡飞播林中的松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不能不惊异于历史的巨变。到了有名的大箐梁子道班弯道处,雾气弥漫,寒意立刻袭来,原大箐梁子道班已成废墟。原螺髻山畜牧场路口及原大箐生产队比原来更加落寞和沉寂,有点出乎意料,大箐梁子至到五道箐前这一段依旧老样子,可是后来看到五道箐右侧巨大的长距离的标语牌上写着“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人为的对大箐梁子的“冷落”,寒冷地薄的大箐梁子的确不宜人居,也是明智的选择。

原螺髻山畜牧场公路进口

从五道箐至螺髻山镇可谓面貌一新、一派生机,变化之大令人乍舌,原拖木沟乡更名为螺髻山镇,堂堂皇皇的成为国家级风景区——螺髻山的大门,成为普格县发展旅游的重点。拖木沟已无昔日的旧貌,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螺髻山镇,整齐的街道两旁是崭新的建筑富于现代色彩,国家级风景区——螺髻山的招牌高耸在路口,街口停着许多面的和摩托车,显然是在等待客人。镇口到风景区大门大约五公里,面的和摩托车成为无自驾车游客必选的交通工具,我们以15元的价格讲好一辆面的,沿着之字形的公路向山上开去,在路上先后见到凉山州作家写作基地和螺髻山镇中心学校。不一会汽车就到了风景区车站,这里是螺髻山的东麓,进站后即坐上专门迎送游客的免费中巴,中巴沿着更加陡峭更加弯曲的公路再向前行约五公里到达下缆车站,缆车站按照旅游风景区的功能和相应的风格设计,建筑美观、装饰华美。随即买票进站,每位元,遗憾当日上午大雾弥漫,我们乘上缆车直到上缆车站都一直处在大雾的包围之中,只能见到眼前的景物,这时的螺髻山显得越发肃穆和深沉,隐蕴着神秘的无穷魅力。缆车索道全长约2.5公里,上下缆车站间垂直高度大约有1公里多,索道上有箱式缆车个,每个缆车同时可坐二人,全程运行时间45分钟,加上上下缆车的辅助时间共约55分钟,据说是当时全国海拔最高、运行时间最长和运载能力位居全国第二的索道。乘缆车安全可靠,运行速度不快不慢,非常惬意和舒适,每座塔架上均设有音量宜人的喇叭,播送着音乐或游览注意事项。

螺髻山风景区的缆车

上缆车站才是风景区真正的大门,此处海拔高度米,位于风景区最大的海子——黑龙潭下边的斜坡上,出站后有左右两条游览路线,景区内的保安告诉我们最好走左侧,果然路标的方向也向左,我们沿左拾级而上,没走几步立刻感到气喘吁吁,呼吸不畅,不由得怀疑此时的自己是否还能适应高山缺氧的气候,心想不行就退下来吧。不料过了十多分钟后这种短暂的不适就烟消云散了,随之步履也越来越轻松,身体和心理都调整到最佳状态。景区内的道路都是就地取材,宽约一米,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左侧的群峰一座连着一座,在缭绕的云雾中各显其姿,美不胜收。向前是更高的山地台阶和更远的山峰,右侧近处是一片高低起伏的森林,森林后边的黑龙潭的水面时隐时现,远处也是群峰,这三面环山的位置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巨大的地势复杂的山谷,实际上是一个古冰川多次作用后形成的冰斗,冰窖群。大小冰斗、冰窖同时集中在这巨大的同一槽谷中,形成跌宕起伏、变化万千的地形和地貌。目前已开发的螺髻山风景区就是这座巨大的山谷,这里离螺髻山的主峰——也俄额哈峰(海拔米)不远,亟待开发的景区还很多,比如原螺髻山畜牧场境内的许多景点等。将此处设为螺髻山的旅游中心是非常适当的,普格县和投资商将螺髻山开发的第一步放在这里无疑是有眼光的,从开发的角度以此为中心再作纵深的拓展也是很有利的。这里绝对是螺髻山这座自然博物馆的精华,植被、地质、地貌、高山湖泊群、古冰川遗迹无一不和绝妙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叹谓观止!当我在三十年后再次拜谒螺髻山时候,她向我展示了更加雄伟瑰丽的景色,我再次为之折服,深感震撼!

当我们走到“湿地”时,大雾中感到有些冷了,于是加衣,并略事休息。“湿地”的地衣是厚厚的苔藓,下面饱含着水分甚至是潜流,有的地方深可陷人,有一定的危险,因此经过“湿地”实际上是走过一座长长的简便木桥,我试着在“湿地”的边缘走了走,就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一样。“湿地”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杰作,是植被和高山湖泊的生命之源。

蓓蕾峰

“湿地”的后面是蓓蕾峰,这名是景区取的,或许是季节的原因,我没能品味出蓓蕾的意蕴,感觉倒像骆驼驼峰,确实太迷人了。她让我想起四十年前在金厂坝前见过的那座孤峭的奇峰。我总是想将这里绝妙风光和金厂坝雄奇的风光联系在一起,我问景区的工作人员,景区到金厂坝有多远,那个彝族小伙子回答,他和同事曾从黑龙潭走路去金厂坝作过调查,他们早晨九时出发穿过崎岖的山路和原始森林,路途艰险,到达金厂坝已是下午五时,也就是说以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的体力和速度也要走上整整一天,可见两地相距较远,要想开发尚需时日,但反过来也充分说明了螺髻山还有巨大的旅游空间。

我们继续沿左侧往上走,在珍珠瀑布前背对远处的黑龙潭拍照,由于时值十月,正值枯水期,珍珠瀑布已无水成瀑,后来陆续见到的较小的冰碛湖如仙鸭湖、石鼓湖、牵手湖等水位都很低,有的已近干涸,但是所有这些景点的环境都非常美妙,全都处在四周姿态各异,云开雾霁,变换无穷的山峰的怀抱中,远近宜人,处处皆景。游完石鼓湖后经过一处狭窄深幽的峡谷,这里便是很有特点的空鼓涧,这里但闻水声,不见水出,用小石块敲击巨石随即发出“空”、“空”的低沉响声故名空鼓涧,这里满目皆是重叠的巨石,有的重达十余吨,由此可以想见古冰川的雄奇伟力。

空鼓涧

行至牵手湖,即来到目前景区游客行迹所至的海拔最高点了,路牌上标米。在牵手湖西后方的密林前即是景区内最为壮观的神鹰峰了,神鹰峰是一座直插云霄的“角峰”,嶙峋的角峰前或云遮雾绕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瞬息万变。在神鹰峰脚下仰视雄峰,纵观其变犹如自己跟着在腾云驾雾一般,我想拍下神鹰峰不带浮云的一瞬间,不料浮云漂浮不断,没有一个完,后来还是同伴的摄像机记录了他的身影。

螺髻山景区神鹰峰

在神鹰峰下的密林中我发现一丛枝干苍劲,盘根错节、高约四、五米的杜鹃,其形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简直不可名状!可惜不是开花时季,未能见到那绿野嵌红,繁花似锦,杜鹃怒放的花海。我对着这一丛古老的满布沧桑杜鹃拍了几张照片,被她充满动感、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形态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深深地震撼!螺髻山的杜鹃种类繁多,达三十多种,有的品种为螺髻山所独有。在螺髻山罕见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杜鹃树和杜鹃灌木丛能逾千年而未遭人为破坏,故能肆意生长,似虬龙曲劲,你不能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虬龙曲劲的杜鹃树

到神鹰峰脚下后就不能再往前走了,从游览图上看尚未开发的螺髻山主峰和姐妹湖以近的景点大致位于西南方,距此处应该不太远了。如果螺髻山主峰和姐妹湖一带的景区与现在的景区连成一片,必将呈现出螺髻山更原始、更本色、更雄奇的壮丽景观,这种期待想必不会遥远。顺着游览的小路蜿蜒而下便来到了风景区内最为优美秀丽的水草湖,水草湖位于地势开阔、坡度缓和的地方,水草湖镶嵌在密林之中,呈不规则的略略弯曲的大致为南北向的长形水面,在湖的东面和西南面皆有雄奇的山峰的拥抱,西面是高大的冷杉林,东南面是陡峭的山体,山体上林木略显得稀薄低矮,由此透出一大片天际。西南面的群峰距湖较远,中间隔着起伏的密林,站在湖的西面眺望这远近有致的湖光山色是那样的富有韵味和层次,真是绝妙无比!

水草湖

水草湖水面宽阔,湖中密布着柔顺的黄绿色水草,在阳光下生出闪亮的光泽,越发衬出湖面的柔美,真是妩媚极了。景区在水草湖正中搭建了木质平台供游客拍照和观景,湖边还有几处天然的岩石露出水中,自然倒下的一两棵枯树浸没于水中,一切都是那样的协调和自然天成,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我们在此停留了很长时间,贪婪的拍照和摄像,流连忘返。此时已经下午三时多了,气温下降,我们不得不向美丽的水草湖告别向位于下方的阿鲁岩和黑龙潭走去。

一路向下,远远的便可看见阿鲁岩和黑龙潭,越往下走,道路越加崎岖陡峭,难怪景区的保安建议游客最好从左边上山,的确左边道路的坡度小、道路缓和,而右边的道路则跌宕起伏,落差极大,因此从右边下山更为合理。阿鲁岩是一座巨大的绝壁,矗立在黑龙潭西北的尽头处,永远俯瞰着深幽的黑龙潭,引领晨曦,目送夕阳,是一座记载螺髻山旷古历史的无字巨碑。这深跌的岩石和黑龙潭的形成都起源于古冰川运动的结果,黑龙潭是螺髻山冰碛湖群湖中水面(约平方米④)最大的湖泊,又名大海子,黑龙潭水色呈黑,是由于四周密林中的腐殖质冲入的结果。我们在湿地见过流入黑龙潭的溪流以及其它溪流水色均近黑色,经年不断的溪流注入湖中,由于湖水更深颜色也就更黑。

黑龙潭

缓慢走过黑龙潭东南面长长的木桥,便浏览了黑龙潭的湖光山色,来到了黑龙潭的溢流口,也就是黑龙潭这个旷古久远的巨大冰斗的终碛堤,走过堤坝前面是新建的风景区的饭店,红顶黄墙,风格现代,非常美观,与四周的风景也很协调。转身再看溢流口下便是最著名的黑龙潭U形谷了,对面坚硬的岩壁上已骇然可见螺髻山最为有名的古冰川刻槽群了,我们在此处见到的是一号刻槽,槽宽约一米,槽深约0.6米,长约10余米。沿U形谷而下直到清水沟,分布着多处长、宽、深不等的刻槽群,在清水沟(海拔米)有一条深2米,长30米,宽3.5米的巨大刻槽⑤,据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冰川刻槽,可惜时近下午五时,我们担心太晚了赶不回西昌,决定下山返回。未能看到清水沟的这处刻槽,留有遗憾,不过通过一号刻槽的展示仍可想见到古冰川碾刻的自然伟力是何等雄伟磅礴、惊心动魄、震骇人心!

螺髻山一号古冰川刻槽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熟悉而又陌生的螺髻山再次呈现出她神秘幽远的魅力,令人着迷、令人神往!西下的夕阳还是那般熠熠生辉,开阔的天空是那样干净和明澈,犹如我拜谒螺髻山后的心境,我们很快的走到了上缆车站,上车,徐徐下山,在缆车上可以观赏两边起伏的群峰、冰川漂砾和脚下的红叶,远处可眺望东面线条柔和的群山。夕阳中,如苍龙蜿蜒而下的索道与群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展现出螺髻山色彩斑斓的晚霞,犹如向我们所示的闭幕画卷。

支格阿鲁的雕塑

我们走出缆车站向广场上的雕塑走去,这是一座彝族民间传说中的创世英雄支格阿鲁昂首马背傲视苍穹的巨型雕塑。支格阿鲁是彝族神话中射日的后羿,支格阿鲁的巨型雕塑置身于螺髻山间恰如其分。我们怀着极其崇敬和景仰的心情在支格阿鲁的雕塑前摄影留念。

当我们走出风景区大门,发现已不便找车下到镇里了,此时已下午五时多,从直线距离看螺髻山镇就在下边,并不远。这5公里的距离实际上是因为公路盘旋而上绕出来的,螺髻山的魂魄已注入身心,我们感觉浑身轻松,游兴未了,于是决定穿越公路直线而下。我们在夕阳的余辉下,走上小路,踏上田坎,绕过彝家的农舍,嗅着熟悉的田野气味,聆听宁静中的狗吠和远处的汽车声快速地向山下走去。沿途见到彝族同胞仍在劳作,路边走着放学回家的学生,学生们特别可爱,清澈的双眸,黝黑健康的皮肤,腼腆朴实而又神情怡然。一派彝家的田原风光,是那样的熟悉和美好,我内心升起温暖感动和极为惬意的心情。当走过螺髻山镇中心校的弯道,遇到一群十来岁放学回家的阿米子(彝语:女孩),笑意盈盈的同我们搭讪,我们问她们读几年级了,答曰:“六年级”,我们有意逗趣她们说:“恐怕没有吧”?一个美丽机灵的阿米子认真的把书包里的课本取出给我看,确实是一本六年级的语文书,还写着小姑娘的名字和班级,随后阿米子们提出想拍照,我欣然的同意了,立即就在路边给她们拍照,八位漂亮的阿米子似乎训练有素,迅速排成前后两排,摆开姿势、亮出V字形手式,笑得灿烂极了,我拍毕马上将数码照相机留下的影像给她们看,八位阿米子看见她们的影像,立刻高兴地叫道:“阿莫!阿莫!阿莫莎!”(彝语:惊讶,难以想见之意),可惜由于时间已晚,同伴催促我快点去赶车,遗憾只给可爱的小天使们拍了一张照片。回到自贡后我洗好八张照片寄给邱子石请他设法转交,我想她们收到照片后一定非常高兴。

美丽的阿米子

正当我转身离去的时候,那位给我看课本的美丽的阿米子高声喊道:“祝您旅途愉快,万事如意!”我突闻此声如天籁之音,似啜蜜一般,浑身真是舒畅透了,我立刻朗声回道:谢谢!谢谢您们!与这八位小天使的邂逅,为我回望和拜谒螺髻山增添了一个完美亮丽的句号。当我们乘车回到西昌城时,已是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了,但是在我脑海里依然盛满着螺髻山那不变的身影,久久不能平静,久久不能……再见!螺髻山,我心中永远的圣山。

注释:

①②④⑤《走进西昌》四川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1版

② 原螺髻山畜牧场撤消后原牧场范围改建为安哈镇。

.5写于自贡

.4.10修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1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