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国乡村杂志年第一季度有

北京治皮肤科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一季度征稿时间:年1月1日至3月31日

一季度季赛评选初选时间:4月9日

塔哈行(通讯)

文/孙学元

夏日的美姑,阳光灿烂,天蓝如洗,风景如画。

我来到四川省大凉山腹心美姑县,从龙门乡政府出发,小车在宽广、蜿蜒的村道公路上向东跑去。同行的乡干部罗春慧笑着告诉我:“近年来,塔哈村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的对口帮扶下,变化非常之大,一会儿你就会感觉得到的。”我信服地点点头。不到一支烟的工夫,我们便来到了塔哈村。

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观察村容村貌时,罗春慧手往右前方一指,直奔主题:“那,你们要看的村史馆,就在那里。”

龙门乡塔哈村村史馆收藏的部分文物

据了解,这座村史馆是美姑县委宣传部今年用塔哈村村民吉克阿尔原老式的瓦板房改建而成的,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馆藏的物品是当地彝族人民曾经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物品,有多件,其中黑白照片共有36张。

该馆坐东向西,绿树掩映,陈旧的土墙,一块块长长的木板像瓦片似的覆盖在房子檩棒上,再压以形状不一的石头,起到加固作用。靠路边的外墙上,张贴着一幅巨型彩图,上方印制有塔哈村的基本情况,中间是该村改造后的彩色效果图,两边分别用彝汉两种文字书写一副对联:“脱贫不忘共产党,感恩奋进奔小康。”

走进村史馆,灯光明亮,地面干净,物品整洁,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亲切。我在美姑县工作30年,曾经不止上百次地下乡进彝族老乡瓦板房里调查、采访、普查和慰问,亲眼目睹这些年“精准扶贫”以来他们生产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门旁左边是一只陈旧的水桶,下小上大,象打猪草用的背篼,只不过是扁形的,水桶上方边沿已经有些破损,箍桶的铁丝锈迹斑斑,显然多年没有使用了。

我直言直语地说:“过去,我下乡采访时,经常看到彝家姑娘用它背水的情景,甚至还给他们照过相。”我停顿了一下,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地说:“我曾经多次听说过,姑娘们冒着风霜雨雪,趟水穿林、爬坡下坎背水摔成重伤的事情。”罗春慧接着话头说:“是啊,现在的彝家姑娘真是生对了时候,再也不用去艰难地背水来做饭、洗衣啰。”

美姑县龙门乡塔哈村村史馆

目光往水桶前面的小角落移去,那一块用木板和篱笆围起来的地方是畜圈,过去专门用来关猪栏羊。这我知道,彝族老乡认为,冬天天气寒冷,猪、羊等牲畜不关在室内,不与人共居,会被冻死的。因此,多少年来,猪、羊等牲畜都与人共居一室,形成独特的“人畜混居”现象。但是,牲畜的气味、粪便味和它们吃的草料的气味,交织在一起,弥漫整个屋子,蚊子、苍蝇、老鼠不断,上飞下叫,左爬右蹿,不仅不利于卫生,而且很容易传播疾病。客人一跨进屋子,见到的是一种极端的“视觉贫困”,闻到的是一股强烈的刺激性的气味,真的太难受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通过特有的“形象扶贫”,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当时投入的资金有限,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甚至出现了“反复现象”。

“现在好了啊,‘视觉贫困’终于被消灭了,猪、羊等牲畜终于与人居的屋子分开,再也闻不到过去那种强烈的刺鼻的气味了,室内也变得干干净净的。”我深有感慨。

美姑县龙门乡塔哈村种植的大棚蔬菜

看过一组组黑白分明的纪实照片,右前方便是一个漂亮的三锅庄。在我的记忆里,彝区使用这种三锅庄非常普遍,只不过有的是制作得漂亮的三块石头,有的也就是随便拣用的三块石头,还有的是制作得简易的铁架,分成大约度的间隔简单地安装在地上,中间是个大小不等的火塘,形成了三锅庄,锅庄上放一口铁锅。彝族老乡一年四季就在这儿生火煮饭,做菜熏肉,烤火取暧,招待客人。这样的三锅庄虽然很有特点,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就是没有烟囱,点燃柴草,整个屋子灰尘扬起,烟雾漫漫,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家具、衣服等也布满灰尘,熏得黑乎乎的。

对此,我体会很深。以前,我进入彝族老乡家采访、调查,都要围坐在三锅庄旁。由于没有开窗,也没有安装亮瓦,屋子里黑漆漆的,打开电灯后光线也十分昏暗,我只好请他们在火塘里添加柴草,把火烧起来,这样虽然能够看得清楚些,但灰尘弥漫,烟雾茫茫,熏得我直流眼泪,不停地用手巾抹眼睛,很是狼狈。彝族老乡也不好意思地说:“啊哞,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委屈你啊。”我手一挥,笑笑说:“没关系的,一会儿就没事了。”可是,当采访、调查完后,我走出屋外,手一抠鼻孔,指头变得脏兮兮的,头发上、衣服上也布满了灰尘,还滞附着一股浓浓的烟味。

……

四川省发改委帮助修改的龙门乡塔哈村安全住房

看着这里的一件件摆放有序、打理干净的实物,一张张黑白分明、主题突出的照片,想起过去那些难忘的日子,我既赞叹彝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更为他们曾经艰难、苦涩的日子感到酸楚与难过,一阵乡愁涌上心头。

走出村史馆,放眼望去,四周一幢幢高大漂亮的彝家新寨、支部活动中心和村小教学楼,一张张规范覆盖在蔬菜架上的大棚薄膜,一株株挺拔的包谷秆、结满红润润的花椒的花椒树、挂满小笼包子一样大的核桃的核桃树,一根根昂然挺立的太阳能电杆和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惹人注目。小朋友在树荫下欢喜地打着纸包,老人在楼房旁悠闲地谈笑。不时还传来几声“喔喔喔”的鸡鸣声、“汪汪汪”的狗吠声和“咩咩咩”的羊叫声,更加衬托出山里村庄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时,闻讯赶来的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下派的帮扶工作队队员康健告诉我,年12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省发展和改革委新增定点帮扶美姑县塔哈村。两年多来,单位领导先后29次来到这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4次派出党建指导组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同时选派优秀干部长期驻村帮扶。针对“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单位先后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万元,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要抓手,统筹住房安全、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四大类15项建设内容一体化布局。项目规划充分考虑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便利、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和人居环境优美等问题,同步实施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花椒特色产业基地和10亩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四大产业项目,为群众就地就业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确保搬迁来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康健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侃侃说道,经过两年多时间艰苦创业,贫困群众的思想已经全部发动起来,共同完成塔哈村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搬迁、村小及村幼儿园、村级多功能活动中心和村道新建改建等项目。年年底,塔哈村建卡贫困户75户人圆满脱贫,该村贫困发生率有效降至1.6%,村集体经济收入远远地超出计划,达到17.7万元,“一低七有”要求全部达标,顺利地实现贫困村退出目标。

作者孙学元(右)采访村民说日牛牛

“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继续扎实开展各项帮扶工作,不断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预计到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增加到36.3万元,股均分红可望达到.9元,贫困人口人均分红有.5元,户均分红也有0元以上,同时还将带动贫困人口劳务增收19.56万元,为全村贫困户全面、彻底地脱贫奠定胜局,也将为乘势而上、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创造良好开局。”最后,康健闪着明亮的眼睛,信心百倍地说。

在塔哈村,我没有联系上村史馆原址住户吉克阿尔,却采访到二组的彝族老人说日牛牛。她身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头裹青色的帕子,精神矍铄,屈指喜不自禁地说:“我今年已经65岁了,经历过好几个时代哩。过去,毛主席领导我们彝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邓小平带领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现在,习近平又给我们大家搞‘精准扶贫’,让我们脱离‘穷海’。”

老人越说越激动,见我蹲下来,她也坐下来,继续感慨万端地说:“现在,我们大家的房子变得宽大明亮起来,不怕漏雨,也不怕吹寒风了;畜圈搬出了屋外,三锅庄也被‘消灭’了;产业发展起来,收入大幅度地增加,不愁吃,不愁穿,用水也不愁,用电也不愁,‘戏班子’也请到了家里,还能够与山外打电话,生了病有新农合保障,再也不请毕摩念经驱鬼了。嘿嘿,到了年底,村上还要分红。啊哞,我们的生活真像吃甘蔗呀越吃越甜哩,共产党真是我们彝族人民的‘活菩萨’啊!我们要时时代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说日牛牛老人的这一席深情感慨,无疑代表了所有贫困户的心声。她刚一说完,我们几人都感动得不约而同地笑了。

我赞叹于她的真情实感,更赞叹于她的不一般的切身认识。我抬起头,村史馆外墙上那副对联“脱贫不忘共产党,感恩奋进奔小康”再次映入我的眼帘。远处,天蓝如歌,云白如曲,不断地直往我心里扑来。

审阅:张今中

简评:作者以凝重的笔触,指向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别开生面地向读者介绍了彝族千年流传的传统"三锅庄"民俗生活,通过今天和昨天的对比,突出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给村民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读来很有感触!

终审:刘俊鹰

作者简介: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文化,曾先后在仁寿县北斗中学、城埝中学、中农中学和美姑县中学任教,后在美姑县委宣传部、美姑县委党校和美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现任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四级调研员。

图书出版升级来袭!

国内书号、国际书号:汇集国内各级出版社国内正规书号出版,企业合作,价格优惠。新增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天猫等各大图书发行渠道。

现在国际书号越来越受广大作者的追捧了,出书价格低,出书时间比国内书号快上几倍,是大众人群出版最佳选择!凡在本平台代办国内外书号图书出版,赠送在平台免费推广宣传。

咨询出版扫码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0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