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究竟有没有找到建文
明史之所以会如此吸引人,不仅是明史类的著作写得好,更关键的是明史细研究起来,就会特别的令人惊艳和有趣。明朝开国以来,前三位皇帝就为明史开启了精彩的序幕。
开国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创立大明江山;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赶下了台,打那之后,建文帝是死还是活,明清两代历史学家都说不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下落不明,妥妥的历史谜案;而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朱棣,虽然一手开创了堪比贞观之治的永乐盛世,但因夺了侄子的皇位,且侄子生死不明,他在继位后的二十余年里,也一直“惶惶不可终日”。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对如何治理天下进行了一番考量。在朱元璋的构思中,长子朱标继承大统,其他的儿子封为藩王镇守边关。朱标作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太子朱标病逝,他的死打乱了朱元璋的一系列布局。已处于半隐退状态下的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复出执掌朝政,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则接替父亲成为了新的皇储。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大明皇位继承人的资格怎么也不会落到朱允炆身上。虽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但是还有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以及四子燕王朱棣等其他皇子。然而老二秦王朱樉刚因为违法乱纪,被朝廷严肃查处;老三晋王朱棡一向嚣张跋扈,风评很差;老四燕王朱棣有勇有谋,是个不错的候选人,但是朱棣并非嫡出,也就是他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这在嫡庶有别的封建社会,的确是个硬伤。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朱允炆就有做皇帝的命,他原本有个哥哥,但英年早逝。先死哥哥,后死父亲,再遇到几个不够资格的糟心叔叔,他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爷爷朱元璋指定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变成了皇太孙。然而朱允炆作为皇储来说,比他的父亲朱标要逊色不少。为了朱允炆将来皇位能做安稳,朱元璋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为了替孙子朱允炆排忧解难,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把他认为对朱允炆有威胁的武将,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一一清除。在排除朝堂中“隐患”的同时,朱元璋又精心为孙子挑选了一个辅佐团队,主要人物有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虽然这个团队中大部分都是文臣,但是却很对朱允炆“宽仁”的风格,这些人后来组成了所谓的“秀才朝廷”,对朱允炆都是忠心耿耿。
为了帮助孙子聚拢人心,朱元璋自己也作出了很大的改变。朱允炆天性仁慈,在处理刑狱时往往以宽大为原则。在朱允炆的建议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朱元璋下令调整了《洪武律》中刑罚偏重的七十三条法律条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朱元璋的布局都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副好牌,尽可能地为他保驾护航。
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他最担心害怕的还是他的那些叔叔们。朱元璋活着时,这些藩王们自然不敢有所异动。若是朱标继承大统,凭着他在藩王中的威信,也几乎没人敢造次。但是对于半大小子朱允炆来说,面对如狼似虎的藩王皇叔们时,似乎就有些底气不足了。
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还曾和孙子朱允炆探讨过。朱允炆问朱元璋:“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意思是说如果诸王造反,谁去平定他们。朱元璋没话可说,就问朱允炆:“汝意何如?”朱允炆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意思是说,他会用道德去感化众王之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或者用《皇明祖训》和朝廷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实在不行,就削减亲王封地,或者调换亲王封地及属官;迫不得已,他还会武力强行削藩。朱元璋听后,说道:“是也,无以易此矣。”表示赞同。
朱元璋在临终之前,为朱允炆做了最后一件事,下了一道遗诏,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以确保孙子能顺利继位。从朱元璋最后的安排中,不难看出他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是不太放心的。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22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没有了朱元璋的庇护,登上皇位的朱允炆必须独自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了。
建文帝登基后,就立即和辅佐自己的团队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商议如何解决藩王的问题。这些人是典型的满腹经纶纸上谈兵型,他们提供给建文帝的解决方案是:祸乱不除,社稷不稳,先下手为强,宜早不宜晚。
此时的建文帝,早已把自己当初和爷爷朱元璋讨论如何处理藩王有异心的方案抛之脑后。他受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蛊惑,不按自己的既定计划来,直接强行削藩。
朱元璋驾崩后,虽留有遗诏让诸王留国中,不得进京奔丧。但各地的藩王听说朱元璋快不行了,一个个快马加鞭赶往南京。结果,人还没到南京,半路上收到新一任皇帝朱允炆的旨意:先帝临终嘱托,藩王各自镇守,不得入京。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削藩机会,一旦诸王入京奔丧,就如同羊入虎口成了待宰羔羊,削藩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完成。可惜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就这样错失削藩的良机。
关于如何削藩这个问题,建文帝的辅佐团队也有不同的意见。以黄子澄为首的一派主张根据各藩王的实力,由弱到强逐一进行。燕王朱棣的实力强大,且无明显过错,如果首先处理燕王恐会落下口舌且不利于朝廷舆论,因此先削周、齐、代等王,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对燕王进行削藩。
以齐泰为首的一派则主张擒贼先擒王,首先应该削除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燕王,如此一来其余诸王便不敢轻举妄动。事实证明,齐泰的方案比黄子澄的方案要可取。或许是因为建文帝天性懦弱的原因,也或许是出于对燕王朱棣的畏惧,他最终采纳了黄子澄一派的主张,欺软怕硬,先削实力弱的,好欺负的。
方案制定之后,建文帝便开始了他的削藩行动,一年之内干掉了他五个叔叔,分别是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手起刀落,大获全胜。然而,他最忌惮、也最想除掉的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却因装疯卖傻,声称自己病的很严重,暂时躲过一劫。于此同时,朱棣招收蒙古士兵,暗中操练,等待时机。
本来,朱棣的三个儿子都被扣在南京当人质,朱棣也没办法直接起兵。谁曾想,建文帝辅佐团队的猪队友黄子澄又为他献上一计,让建文帝把燕王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如此一来,燕王必定以为自己高枕无忧,待他放松警惕,再趁其不备,将其一举拿下。建文帝也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这条计策,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这一下朱棣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更加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准备正式对抗建文帝。
朱允炆强行削藩,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底气,因为藩王们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朝廷。一年内削了五个藩王,除了湘王朱柏自杀外,其余四个藩王乖乖束手就擒就是最好的证明。就算朱棣实力强大,但是在朝廷的巨大压力下,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把三个儿子送到南京做人质。朱棣虽然坐拥数万大军,但是他没有军队的指挥权。后来他起兵造反,所能调动也只有手下的八百亲兵而已。
如果建文帝按照和爷爷朱元璋商议的方案,不急于强行削藩,而是盯死他的这些藩王皇叔们,便可高枕无忧。但是他在几位辅政大臣的撺掇之下,非要强行削藩,这才惹出了靖难之变。
对于朱棣来说,他当初起兵造反也没太大的胜算。相比当时朝廷掌控的大量军队和资源,朱棣的实力简直弱爆了。在起兵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朱棣一直被朝廷的军队限制在北平一带晃悠。
朱棣之所以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侄子建文帝的各种骚操作,导致朝廷这边无论换谁上,带多少军队,都被建文帝要求“不得伤害我四叔”,这仗还怎么打?而朱棣则越打越勇,最后带领军队取得了绝对性胜利。
建文四年,建文帝写下了“罪己诏”,并派庆阳公主(朱元璋侄女)去和燕王朱棣谈和,想通过割地来请求停战,实行国中国的管理策略,但是朱棣没有答应,他已经胜券在握,没必要将国土让一半给建文帝。
最终,朱棣率兵抵达国都南京,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南京城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地破了。建文帝正是因为要削他叔叔们的藩才导致这场国难,他的皇叔们怎么可能会和他一条心?他把南京城的防卫权交给他十九叔谷王朱橞就是一重大失误。南京城破之时,皇宫大院发生大火,当火势扑灭的时候,灰烬中只有几具烧焦的尸骸。从皇宫这场大火烧起来的那天起,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众说纷纭,迄今都无定论,成为了“明史第一悬案”。
朱棣进入南京后,首先捕杀了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及大批效忠于建文帝的官员,之后称帝,是为明太宗(明成祖)。皇宫中那几具烧焦的尸骸被朱棣认定为是建文帝等的尸体,朱棣以“天子礼仪”为建文帝举行了葬礼。
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朱棣为朱允炆举行了天子级别的葬礼,但史书中却从来没有关于建文帝陵墓的记载。明末崇祯年间,曾有人上书请求祭祀建文帝,崇祯皇帝无奈地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这说明当时建文帝的陵墓规模修建的非常普通,后来疏于祭扫,日久便湮没无闻了。或许朱棣和身边的大臣知道,下葬的尸骸并非建文帝,只是出于昭告天下“建文已死”的目的,上演了这么一出戏罢了。
只有宣布建文帝已死,朱棣才能名正言顺地以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登上皇位。为了让天下人相信建文帝已死,朱棣必须为其举办声势浩大的天子葬礼,仪式越隆重,大家越不会猜疑。就算建文帝真的没死,还在召集旧臣进行复位活动,朱棣也可以将他定位假冒的建文帝进行镇压。
建文帝最起码还有一具烧焦的尸体,而建文帝七岁的长子朱文奎连一具烧焦的尸体都没有。据《明史》记载:“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建文帝年仅2岁的幼子朱文圭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广安宫。直到明英宗时期,这个废皇子已50多岁,才获得自由,但他却和智障一样,连牛马都分不清。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原本已被封为亲王,但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年长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是被封在了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之后又被朱棣旋即召回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把他们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凤阳。建文帝年幼的三弟朱允熙被朱棣留下来为朱标奉祀,而不久之后的永乐四年,朱允熙也死于一场不明的火灾。
明初最重要的两部官方档案《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中说,建文帝自焚而死。事实真是这样吗?真相,没那么简单。朱棣夺位成功后,为掩盖篡位的事实,塑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当朝和前朝的历史、档案进行了删除和修改。
在永乐朝的官方档案中,是这样记述朱元璋选择继承人过程的:“先是太祖(朱元璋)疾,遣中使召上(朱棣)还京,至淮安,允炆与齐泰等谋,矫诏令上归国。太祖不之知,至是病革,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
言下之意是说,朱元璋原本要传位于四子燕王朱棣,但是朱允炆伙同谋臣,假传朱元璋圣旨,篡改遗诏,登上帝位。作为官方的历史,如此的写,如此的宣传,无非是想说明朱棣夺位名正言顺,而朱允炆才是真正的篡位者。
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朱棣首先将自己的生母改为马皇后,使得自己的身份由庶出变为嫡出。然后在他的指导下,史官销毁了建文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并对《明太祖实录》进行大幅修改。当时的官方档案中,一概不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要么直呼其名,要么称为“建文君”。
就连建文帝的年号也被消除,公元年,原本是“建文四年”,但在朱棣的指导下,改为了“洪武三十五年”。如此以来,洪武朝被莫名延长了四年,朱棣的永乐元年(公元年),就无缝对接上了洪武三十五年(公元年)。而朱棣也从明朝事实上的第三位皇帝,直接成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建文朝的痕迹彻底“被消失”了。
朱棣对自己的得位不正心知肚明,因此用篡改历史档案的方式进行掩盖。永乐一朝的政治环境非常严苛,没人敢提真正的历史真相。永乐朝之后,政治氛围相对放松,无数的历史资料开始陆续冒了出来,说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自焚。搞的后世修《明史》的史官莫衷一是,只好模糊处理:(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门......渡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史官们只好采用春秋笔法,将这段历史带过。
清乾隆时期对《明史》进行修改,关于这段历史更是直接修改为建文帝自焚的说法:(朱)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
朱棣对建文帝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有传闻说正是他协助建文帝出逃了。朱棣遂以其他罪名将溥洽囚禁长达十余年时间。直到朱棣的主录僧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了溥洽,溥洽才获释。
《明史》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也就是说,朱棣派胡濙以寻访一代宗师张三丰的名义,在国内四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且一找就是十几年。
至于胡濙有没有找到建文帝,不得而知。但是史书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永乐二十一年,在朱棣第四次远征蒙古途中的深夜,朱棣已经入睡,突然间收到侍卫的报告,有人要来觐见他,此人正是在外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胡濙。朱棣立即召见胡濙,二人交谈了数小时,“漏下四鼓乃出”。至于二人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在现场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最主要的是史书明确记载,朱棣多年的疑虑在这时消失,而胡濙再也没有外出寻找建文帝,很显然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明史》记载:“至是疑始释”。
清初的谷应泰在其所著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明史纪事本末》中,专门讲了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后世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基本跑不出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书中说的倒是有头有尾,但又是错误百出。事实上,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各种野史传说,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所以,当个故事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
近些年来,经常有新闻报道,某地发现了建文帝的出家之处,发现了建文帝的终老之地,发现了建文帝的墓葬所在,甚至有人还拿出家谱来证明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这些后代遍布贵州、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就连法国足球巨星里贝里也声称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说的是有理有据,让人不服都不行。
在我个人看来,朱棣攻陷南京城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就已经死亡。朱棣后来之所以大张旗鼓的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无非是不想落个弑君的历史骂名。如果建文帝真的逃跑了,如此大张旗鼓的派人去找,不是要告诉活着的建文帝,朱棣要整死你,还不赶快躲起来?建文迷踪,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xw/1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