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为何主动撤退,参战政
大家都知道,年10月20日,我边防部队从东、中、西三线对非法入侵我国领土的印军展开自卫反击作战。参战部队针对印军一字长蛇阵的特点,采取打头、切尾、斩腰、击背、剖腹的战术,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至11月20日,我军共共毙、俘印军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在东线越过麦克马洪线三百二十公里,抵达阿萨姆平原边缘,攻占了邦迪拉、达旺、西山口、金古底,接近中印传统边界线。在西线则清除了所有盘踞在班公洛和红河谷的入侵印军。
年11月21日,在开战整整一个月后,我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还从实控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这一举动立即震惊了世界,英国媒体BBC评论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命令下发后,我军部分干部战士想不通:说:“麦线是非法的,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们的,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反击侵略者,既合理又合法,为什么要撤啊!况且我们从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向南麓一路追下去,氧气充足了,呼吸顺畅了,而且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被侵占的国土,心情欢快得不得了,怎么突然又要回去?”
因此,部队后撤时,部分战士思想上有弯子,一是步步往高处走,越走越冷,氧气慢慢稀薄了,呼吸又困难了。二是不理解为什么打了胜仗又后撤,心情沉重。
为何我军在取得全胜后主动撤退后,若干年后,原臧字部队政委阴法唐在接受访谈时,指出了当时国内外和战场形势对我军作战的三大不利因素。
最主要的就是台海形势了。
自从丢了大陆后,蜗居台湾的校长整天盘算着反攻大陆,50年代初还列出口号: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甚至给从大陆撤到台湾的六十万国军士兵颁发授田券,计划反攻成功以后让每位国军士兵都成为地主。
然而,50年代后,国军连战连败的势头并未停止:年东山岛之战,国军八千多人在海空配合下进攻东山岛,结果惨败而归,损失三千多人。年一江山岛战役,打中了大陈岛要害,国军只能从大陈岛收兵撤退。至此,国军控制区只剩下台澎金马。
60年代初,校长认为机会来了,于年4月1日在台北县大埔小湾秘密成立国光作业室。相应的,海陆空三军司令部也分别成立光明作业室、陆光作业室和擎天作业室,以协助完成“国光计划”,很快制定了代号为“国光一号”的反攻计划。
该计划把主攻方向放在福建,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建立滩头阵地,主要是以两栖作战方式,动用一个陆战师,由舰至岸运动,在漳州漳浦将军澳突袭登陆;第二阶段是建立立足地区,根据后续部队的情况,计划动用8个步兵师,在30天内占领泉州至漳浦地区;第三阶段是建立攻势基地,预计共动用十四至十六个师,在登陆90天内攻取漳平、龙岩、南平、梅州、兴宁、潮汕。
从年年初开始,台海当局便进行战争动员,积极准备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党及时得知了国军的反攻计划和大规模动员的情报。年5月14日,总理听取罗总参谋长等汇报中印边境斗争问题后指出:我们的主要注意力,仍应在海上。
年6月初,我军紧急动员8个战备值班师、2个铁道师挺进福建,同时令12个步兵师作好准备,随时入闽;令空军15个师、30个团作好参战准备。
我党还制定周密的备战计划:第一步按50万人打3个月,第二步按50万人打半年,后再视情况,按万人打1年的需要量进行准备。
因此,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前后,我军的主要战略方向不在西南,而在东南。我军不想在这个方向与印度陷于一场持久消耗的战争中,而分散和削弱主要战略方向的力量。
第二个原因就是国际形势了。
1.美国方面。年10月23日,由英美等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二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11月3日,肯尼迪致信尼赫鲁,表示承认“麦线”是一条按现代国际惯例承认的边界线,为了帮助印度维持边界线,美方将立即提供十亿美援的军事援助。
年11月4日,第一批约十架美军运输机先后降落在加尔各答机场,满载大炮、坦克及大量轻武器、弹药等军事物资。此后,美军又相继派来了四十多架运输机,为印度带来了总价值达万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为减少印度的压力,肯尼迪甚至还亲自写信给小巴总统,要求巴方向印度做出不采取军事行动的保证。
年11月19日,美军“企业号”航母驶入孟加拉湾,肯尼迪又提出可以支援印度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12个中队的超音速战斗机,以及相关雷达、通讯设备,帮助印度取得空中优势,但第二天,即11月20日,我国就决定单方面停火,撤到年实际控制线以北地区,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企图使战争长期拖延下去的幻想。
2.苏联方面,年4月25-27日,中印边境发生郎久事件。事件发生后不久,苏联立即向印度提供了15亿卢布的军事贷款。年4月,苏联又向印度提供了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苏制武器援助。印军在喜马拉雅山高原地区使用的,能够适应英尺高度飞行的直升机、运输机就是当时苏联最新生产和提供给印度的。包括印军的飞行员也全部都是由苏军培训。
印度还向苏联洽购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这种飞机之前苏联明确拒绝提供给我国,但在年中印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苏联却连同该型飞机的设计图纸一起交给了印度。苏联还向印度保证:将来印方在生产和制造这种飞机时,苏联可以提供全套的设备。
战争爆发后,苏联于10月23日紧急向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弹药,还派了军事顾问,计划协助印度与我军作战,但军事顾问还没到前线,对印自卫反击战就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险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有利用印度当炮灰,持久消耗我国的目的,我国主动单方面停火,既使美苏的打算泡了汤,又让我国收获了国际声誉。
第三个原因就是后勤因素了,不过这个原因并非主要因素。
反击战开始后,印军想不通,我军给养从何而来?因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军在前线物资给养相当一部分靠发动群众支前。
西藏农奴翻身后,对支援我军自卫反击作战热情空前高涨,共有三万名翻身农奴参与支前,西藏地方动员牲畜数万头,向前线输送了万公斤青稞面,3万公斤酥油,66万斤牛羊肉,以及15万斤蔬菜,仅是在达旺方向,民工们就向前线输送了万公斤的各类物资。
同时,民工还积极抢修公路,林芝地区的民工就抢修公路6条共余公里,山南地区民工抢修公路76公里,还开辟便道公里。
当然,仅靠人力运送远远不够,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主要还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4—7月,冰雪融化开山,经常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7—9月是西藏雨季,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最适合运输的只有10月—11月,因天气慢慢转冷,西藏山区开始上冻,土质变硬,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大为减少,我军就是利用这宝贵的2个月,动员8个运输团四千多辆汽车昼夜不停运输。
到11月—次年4月,西藏开始降雪,积雪有时达几米深,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
从年到年,我国共生产载重汽车6万辆左右,加上解放前存量万国牌汽车和从苏联进口的2.1万辆汽车,一共也只有10万辆载重汽车。这10万辆载重汽车除了保障各地工业生产需要外,还要重点保障东南沿海战备需要以及为越南抗美战争提供援助的需要,只能挤出八个汽车团共四千三百辆汽车和西藏军区八百三十多辆汽车为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运输物资。
据统计,在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共向前线运输各种物资6.57万吨,其中有3.57万吨来自西藏军区的战前储备,0.4万吨来自西藏翻身农奴的无偿支援,2.6万吨来自内地支援。
而当时青藏、新藏线路况并不算太好,五千一百多辆汽车从西宁、乌鲁木齐运输到前线需要15—20天时间,一个月也只能运输不到四千吨物资,这2.6万吨支援物资从年年初开始就从内地转运,汽车兵跑了大半年运来的物资,还不到对印自卫反击战消耗的一半。
当然,阴法唐将军表示,这个是最次要的理由,原因在于:一是如果不考虑东南沿海反登陆战备需要,全国对西藏前线能提供更多支援,我军就可以出动更多汽车用于前线。
二是藏南平原较多,海拔较低,农业基础好,适合耕种,我军可以就地进行生产,解决一部分给养。我驻藏部队本来就有在高原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十八军入藏后进驻拉萨,在拉萨郊外创办八一农场,开荒2亩,当年就收获粮食10万余斤,蔬菜60万公斤。
三是群众基础好,达旺、德让宗一带的老百姓有藏族、门巴族等,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与西藏其他地方一样。我军干部战士帮老百姓挑水、打扫卫生,医疗队免费看病,文艺团体演节目,宣传队放电影。达旺地区的庄稼成熟了,我军主动帮老百姓收割。群众很快就对我军产生了深厚感情,为我军提供情报、带路清剿印军、参与支前工作。我军撤离的时候,老百姓真是依依不舍,不少人掉眼泪,自动组织敬酒、献哈达。事实证明,我军是能在藏南立足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w/1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