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欣赏千里江山图你不容易看
陈丹青在他的节目《局部》中有,一集专门讲《千里江山图》。他说:“这幅画呢,谢天谢地,现在还在故宫。前两年还拿出来过,我就去看,脑袋就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看得像个傻子一样,实在是太辉煌。”
现在,这幅画终于又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年仅18岁的宋代少年,却画出了
足以与千里壮阔国土相辉映的旷世巨作,
被誉为“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即便他一生中仅留下这么一件作品,
也为人类艺术带来永恒光芒。
他充满谜样的一生与传奇
都写在《千里江山图》中。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
《千里江山图》十分低调,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只公开展出过三次。
先来一睹《千里江山图》的风采吧!
(请锁定竖屏方向,将手机旋转90度)
那么问题来了,《千里江山图》
为什么流芳百世?到底好在哪?
北宋有过两幅鸿篇炬迹,
一幅是《清明上河图》,
一幅就是《千里江山图》。
有人说,这两幅画,
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一幅是中国古代社会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一幅是中国文人理想世界的缩影。
《千里江山图》
即中国古代文人理想梦境中永恒的青绿色幻影。
一个十八岁少年的野心
当年,宋徽宗为了培养绘画人才,
创办了一所官方美术学校叫“画学”,
王希孟就曾是这儿的学生。
才气无双+勤奋的王希孟,
引起了宋徽宗注意,
宋徽宗便亲自教授这位少年。
政和三年(公元年)闰四月之前,
18岁的王希孟花了不到半年时间,
画完了这幅《千里江山图》,
宋徽宗收到此画惊喜极了,
并赐给宰相蔡京,正因为蔡京的题跋,
才让后人了解此画是王希孟所作。
少年的气盛、欲望,
全数化作十二米青绿山水。
王希孟20多岁去世,
留世资料和作品很少,
《千里江山图》成为他唯一传世作品。
北宋蔡京题跋
清代乾隆题跋
元代溥光题跋
技法
《千里江山图》所表现的内容
已不像隋唐时期
以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为主,
而是着重表现江山的秀美壮丽景象。
全图章法缜密,
以“高远”、“深远”、“平远”的多重视角,
运用全景的方法表现江山的磅礴气象。
主体峰峦山石以浓墨勾出,
且多见侧峰,并加以皴法,
后施以青绿重彩。
远山则带有写意笔趣,
让画面古厚而不失变化。
山头提染复罩上石青、石绿。
近景的树,一遍双勾主干,
注意树的枝干和结构变化。
勾完主干后,
加简单的皴法(如鱼鳞皴、画线皴)。
山石的形质或方或圆,或坚硬或圆浑。
画山石注意面的表现,要画出体积感。
要注意近山头绿,远山头青。
画水大致有勾线、晕染、留白等方法。
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多为勾线和晕染结合使用。
细节
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
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
除了连绵山峦和浩渺江河湖水,
王希孟在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
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
水磨长桥及捕鱼、
驶船、行旅、飞鸟等。
景物虽然繁多,
却丝毫没有乱了阵脚,
疏密中有变化,气势更是联贯。
亭台楼阁
▼
茅居村舍
▼
小桥流水
▼
鸟
▼
一套书
饱览宋画团扇精品
系列
订购方式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w/1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