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振实践松阳amp松溪考察札记
团队介绍
-指导老师-
黄华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吴维忆(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学生成员-
陈予婧李舟涵陈露茜杨乙彬邢雨辰华嘉禾
张旭焦一达刘娜李玥刘晓蕙江瑾雯
寒假回顾
年1月25日至2月4日,十二位支队成员以在线办公的方式合作完成了松溪版画快闪流动工作舱的初步设计方案。
我们基于对未来乡村新型空间类型的探讨,以可移动、可应变、可扩展三个关键词来应对乡村中空间场景、使用主体、建筑造价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融入松溪版画的相关要素,为当地设计一个灵活可变的乡村美育工作空间。
-版画组工作内容-
①研究松溪版画工艺中使用工具与人体活动的空间尺度需求;
②对流动工作舱提出功能需求与使用设想;
③设计版画相关的文创产品。
-建筑组工作内容-
综合功能布局、运作方式、节点构造及选材等多方角度设计装配式流动工作舱,并将运输、建造与拆卸过程纳入考量,为后期与工厂对接作准备。
-本次考察团成员-
4月5日至7日
吴维忆老师、陈予婧、李舟涵、陈露茜、杨乙彬、邢雨辰
华嘉禾、张旭、焦一达、刘娜
4月6日起加入
黄华青老师、项溪村下派书记张世辉、项溪村村两委及村民代表
-考察地点-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考察纪行
SPRING
松阳篇
4月5日上午,支队全体来到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大木山茶园。据司机师傅所言,松阳的农业用地基本都用于种茶,包括白茶、绿茶、普洱茶等不同品种。而大木山茶园作为松阳生态茶园的典范,将生产性茶叶景观与旅游业充分结合,提供了品茶、体验式采茶、与骑行观光等多项服务。我们徒步穿行于茶田之间,远处墨色山峦层叠起伏,翠绿而多色的茶树从山脚一直绵延至跟前;静虚湖畔静立着一座茶室,是由DnA事务所设计,自室内向外眺望,可见山水相映、绿意盎然,不失为一处静心品茗的佳地。
下午的行程兵分两路:吴老师与版画组的同学先行前往文里,随后逛了逛县城中的明清老街,又参观了浙南茶叶市场和人民大街上的供销社;建筑组同学的考察路线则是黄家大院、王景纪念馆、明清老街和文里。
——
文里由刘家琨老师主创设计,是一处对县城中心老城区历史建筑与公共活动场所的改造。毫不夸张的说,它几乎是我们此行所见最成功的更新案例,从设计理念到构造节点,从功能流线到场地活性,充分演绎了一个公共社区活动中心应当扮演的角色。我们看见被修缮的城隍庙安静矗立在地坪之上,蜿蜒曲折的廊道轻盈地穿梭于虚实之间;而在新旧交互的截面,人们生活的长卷缓缓展开,工人学子、老人孩童,还有如我们这般漫步其中的游客,每个人都能惬意自处。闹市寻幽,是文里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
不同时段的明清老街有着不同的韵味。
白天的老街清晰呈现出丰富的业态,其中以发廊、茶室、药铺和小餐馆为主,铁铺、成衣店、布匹店、棕绷店等穿插其中,民宿则以低调的姿态隐匿在巷子里。这里所卖的吃食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闷到酥烂的煨盐鸡、口感Q弹的清明粿,面条被拉的劲道十足,端午茶的清香渗进熙来攘往的人流里。据采访,这条街上的房租最是便宜,且不收取本地人的税款,因而许多民间手艺得以在这里世代相传,我们所见的商业也多显原汁原味的本土风情。
到了晚上,移动的人和物被黑暗消隐,那些静态的、平日里不太引人注意的设计巧思便被无限放大。最醒目的是沿街悬挂的灯笼与牌匾——灯笼造型简约却古朴,透着略显褪色的绯红;整条街的牌匾以统一的角度挂在统一的高度,但细看下来,每一块的造型与装饰竟都不相同,浅黄色的灯光从牌匾的斜后方柔柔匀开,老街的氛围一下子被烘托到了极致。
我们随意走进一家茶铺,却意外发现室内别有洞天;除了窄小天井下的精美盆景,我们注意到几扇用于室内分隔的木制门窗,上面有一些能满足不同开合状态的小机关,其初衷和原理倒是和我们寒假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类似这样的小惊喜在老街之中频频出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此地居民与设计者的用心。
4月6日上午,黄老师与项溪村下派书记张世辉、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从松溪赶来同我们会合,一同参观平田村和陈家铺村。
这两个村子都隶属松阳北部四都乡,距县城10公里左右。全村除少数几栋新建筑外,均为具有松阳当地特色的夯土瓦房,整体风貌格局保存完整;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层层跌落,又有绿野铺陈、群山相映,极富美感。(下图为陈家铺村)
平田村在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平田,则是之后一场“集群设计”的成果——清华大学许懋彦教授、香港大学王维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何崴教授和DnA主创建筑师徐甜甜分别带领团队设计了木香草堂、山家清供餐厅、爷爷家青旅和平田农耕馆——这样一支明星阵容的设计团队用在只有一百多户的村落建设里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宣传价值和话题性;他们的作品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传承传统建造技术的同时,还展现出遗产保护的可识别性原则,基于村落的演进规律,在材料、天窗形式、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创新。
在陈家铺村,我们主要参观的是由张雷老师主创设计的云夕MO+共享空间和先锋平民书局。前者位于村口,与一大片停车坪相邻;三层的建筑有两层位于地平标高以下,从村口而来便只能看见一个单层单坡的木房子,可一旦顺着进村的小路深入、回首,便可见一整个长条体量嵌在山体之上,犹如一幅巨形画轴迎着山坳对面的村子徐徐展开。建筑立面采用的棕绳是当地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由取自山棕树皮的棕丝搓制而成,原料简单且易操作,在县城的老街上我们也曾看到过这样一家店铺;横竖相间的绑扎方式使棕绳形成具有肌理感的幕墙,融入陈家铺村的风景之中。
平民书局位于村中一个挑出的山崖之上,其外观上与周边建筑唯一的区别大约就在于一个四坡顶以及檐下架高形成的一圈高窗。走进书局,简约的木制家具与混凝土台阶相互为衬,头顶暴露的繁复屋架成为空间内最有力的装饰。在书局内可以喝着咖啡小憩、可以在较为安静的二层阁楼看书、可以寄出自己喜欢的明信片,又或者是像大多数游客一样挑选满意的角度、构图来拍照。这里俨然成为陈家铺村内一个必经的网红打卡点,连带着周边农家乐餐厅的生意都火爆了起来。
当天下午,我们一行人又驱车来到大东坝村石仓,这里的古民居大多保存完好,多进院落背山面水铺陈开来,占据优良的风水格局。跨进门槛,就见天光洒满院落,而后是木墙黑瓦,以及雕花精美的斗拱与窗棂。这些建筑内大多还有些老人在居住,而这也成了与以往所见的古宅不同的地方,不是凋敝破败,也不曾过度开发,只是维持着它原有的生活气息,让人依稀可以想象多年前的这里是如何充满生趣。
Dn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契约博物馆和豆腐工坊也在这一片地区。两者分别以石和木作为主要建材,选区代表性传统工艺与文化,创造出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的公共空间——这样的针灸式改造现已成为乡村复兴的主流手法之一。
松溪篇
6日晚,我们抵达松溪县城,并在7日一早前往项溪村。
——
张书记戴上小蜜蜂,为我们详细介绍村庄的发展现状,并一路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当地有放鱼节、有四座御笔亲书“万古流芳”的御赐封门,知道了那块在我们看来毫不起眼的溪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凤溪卧牛”,还听说项溪原本就叫凤溪,是因为方言发音以及它有三处地方非常窄、像极了人的脖子才改的名。
村庄跨溪而建,自然就有许多桥;除了普通的石桥,便属木构廊桥最为瞩目。进村的路上我们就看见了一座正在施工的廊桥,基本的结构框架已经完成,几个师傅正在校对一些细节;村内一所闲置小学的对岸有一座廊桥,没有架在溪流上方,而是建于岸边——据书记所言是因为一些风水问题——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个村民休憩纳凉的好去处。这些廊桥的木料全部由众多村民捐赠,因而建成后大多会立牌予以公示。
上午,我们依次浏览了程公华六祠、程百万故居遗址、邵安强老师的工作室和状元门、状元道、状元泉、烧茶桥;下午,一行人聚集在村小学中,向特意前来的松溪县副县长陈銄、县教育局长范岩松、渭田镇镇长徐泽进等领导讲述支队的改造意向与暑期建造计划。最终我们达成共识:要将这处闲置公共空间打造成面向多样化人群的文化活动基地,除了作为当地的程朱理学研习所,还可以与艺术院校合作举办写生、摄影等课外活动;而我们本次设计的版画快闪移动工作舱也将以此为第一试点,充分发挥村中为数不多的公共广场空间的作用。此外,校舍翻新也将成为我们改造项目的当务之急。
最后参观的是松溪县版画院。蔡丽院长亲自为我们介绍松溪版画的历史、创作特点和制作流程。我们感概于绝版套色工艺之繁琐,惊叹于版画作品表现之丰富。
据蔡院长所述,版画算是一种入门容易精通困难的工艺,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通过软件将照片处理成可以雕刻的图案,最后的成品便带着些油画质感;这种方式胜在上手较快、便于推广,却并不能很好地突出版画特色。巧合的是,在我们一行人欣赏版画的过程中,获得喜爱度最高的几幅作品所采用的都是传统版画的刻画方式——也许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存在一种共识,那便是松溪版画作为一种平面艺术,技法、构图、色彩缺一不可,作品是这样,传承亦如此。
结语
松阳之旅加深了我们对乡村建设的认知,在那里,我们总能从细微之处品出对本土文化的尊重,那些传承与创新仿佛散落的星光,让整个县城与村庄在不经意间熠熠生辉;而松溪之行使我们更加真切感受到当地的需求与潜力所在——它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那么暑假再见吧!到那时,第一座松溪版画快闪流动工作舱将被建起;而我们与松溪的故事,便能翻开新的篇章。
文字:陈予婧、华嘉禾、焦一达
图片:缘溪行小队
编辑:陈予婧
审核:黄华青、吴维忆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w/1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