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为何竭力劝阻康熙撤藩,网友果然老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少年康熙在解决了鳌拜的问题后,随即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挑战,这个挑战来源于三藩。三藩中又以吴三桂最为突出,所以能解决好吴三桂,那三藩问题基本能够解决。当时的吴三桂连年向朝廷索要数百万银两,美其名曰巩固边防,实际上是暗自扩充兵马,民间竟有“三藩所耗半天下”的说法,可见,三藩即使没有不臣之心,按如此耗费也是当时清朝的蛀虫。年轻的康熙自然也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他年轻气盛,一心想要撤藩,因为不撤藩就无法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又怎么会有作为呢?然而孝庄皇后却不同意康熙的做法,或者说她并不同意过早撤藩。康熙王朝中的吴三桂吴三桂原是江苏人,明朝崇祯年间曾任平西伯,负责镇守山海关,降清后率兵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顺治年间,吴三桂镇守云南,当时的“前明余孽”南明永历帝逃亡到了缅甸,吴三桂趁镇守云南之机,派兵直入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后在昆明将其杀害,同年被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耿精忠、广东尚可喜并称为“三藩”。康熙前,吴三桂这样的简历可以说是战功显赫,十分完美,但是自从做上了平西亲王,吴三桂就飘了,一来拥兵自重,手下都是骄兵悍将;二来上高皇帝远,自己做啥皇帝都管不到。就这样,吴三桂日益膨胀了起来。康熙王朝中的孝庄皇后再说康熙,即位之初孝庄告诉他要忍,因为帝位尚未稳固,所以我们看到再处理鳌拜问题的时候,康熙虽然年轻可是他依然能以大局为重,力求有条不紊。鳌拜解决之后,一是吴三桂日益骄横,目无朝廷;二是康熙心中雄心勃勃,誓要励精图治,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问题却成为了掣肘。所以,在康熙心中,三藩非撤不可,即使当时朝中以索额图为首的大臣们都极力反对。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名义上是朝廷安排来宫里做官,实际上是以他作为人质要挟吴三桂,为的就是防范吴三桂造反,如今康熙想要削藩,吴应熊自然也跟着紧张起来,虽然身为大清之臣,但怎敌父子情深?孝庄皇后虽然不问朝政,但是康熙年纪尚小,实际上很多重大的决策还是要经孝庄之手,真正要撤藩还要孝庄皇后点头。于是吴应熊找到孝庄皇后,陈明了吴三桂绝对不会背叛大清的决心,实际上是想给孝庄皇后一颗定心丸,但孝庄皇后心里的数算得比谁都清楚,她答应吴应熊不支持撤藩,并对吴三桂的功绩大加赞赏,实际上也是缓兵之计。至于为何她竭力反对康熙撤藩,原因有以下几点。康熙王朝中的康熙第一,国家刚统一,边疆尚未稳固,国家这时候需要能臣干将。年清军入关,到年康熙继位,也就十多年时间,江山易主,想要稳固根基岂非这十多年就能搞定的。吴三桂虽说不安分,但是身怀才能,关键时刻还能为之一用。第二,吴三桂年纪见老,可逐年削兵,等他死后再撤藩不迟。孝庄认为,撤藩一事还是要忍,不可轻举妄动,如今吴三桂年老,就算想要起兵造反,再过个几年也是有心无力了。而康熙还是个少年,可以再等,等到时机成熟之时,等到有了评判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再出手也不迟。第三,索尔图等大臣极力劝阻。吴应熊能当面向孝庄进言,其实也是索尔图的支持,吴三桂常年向朝中大臣贿赂,金额达到数百万,索尔图自然也捞了不少好处,于是以索尔图为代表的大臣都不愿支持撤藩。孝庄知道,康熙帝位尚未稳固,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要依仗索尔图等人,撤藩牵扯到多方利益,稍有不慎只会适得其反。第四,藩王势力强大,康熙尚未拥有平叛能力。吴三桂骄兵悍将遍布八个省份,金银珠宝富可敌国,轻易撤藩容易引发动乱,一乱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动了吴三桂那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势必恐慌,如果三人一旦结盟,那势力之大不可想象,而当时的清军实力尚未强大,国库更是连年亏空,所剩无几,根本不具备镇压叛乱的能力。吴应熊拜见孝庄皇后然而历史终归成了历史,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终于被平定,然而付出的代价是长达十几年之久的战争,凡战争必定劳民伤财。假如按孝庄皇后的策略,先等吴三桂死后再撤藩是否会更加顺利呢?答案众说纷纭。客观来说,平三藩显示出了康熙早年的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气概,也向世人展示了平定三藩过程中的智慧和能力。反对撤藩,则显示出了孝庄皇后布局深远,老谋深算,她虽为女性,但是却有着常人少见的胸襟和远见,是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家。无论康熙的最终的决定如何,孝庄依然坚定的站在孙儿康熙这边,给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这又体现出她身上伟大的慈爱光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ys/141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