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最美托举哥周冲爬3楼救女童,
九年前的广州,一个23岁的小伙子不顾自己的安危,爬上三楼,通过“托举”救了一个女童琪琪。事后,年轻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低调迅速地离开了大众视线。
这件事很快被媒体报道、转载,因为不知道他的身份,报纸亲切地称他为“托举哥”——这个昵称后来传遍了大江南北。
通过不懈的努力,大家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周冲,一个从湖北而来,想要在广州打拼的年轻人。他只当自己是顺手帮忙,没想到自己竟然会上电视,成为了“小红人”。
9年过去,获得无数荣誉称号的周冲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当年的一次“托举”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年的年轻“托举哥”年,在广州打工的周冲做了一件小事,却也是一件大事。
6月3日,他和女朋友在应聘工作的路上,看见有一个地方围着许多人,本着好奇的他拨开了人群,发现四楼的阳台防护栏空隙里竟然卡着一位小姑娘。
小姑娘的脖子被卡在当中,双脚因为腾空无处受力,忍不住挣扎,正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周冲也没多想,连忙穿过人群,爬上外墙,到了三楼阳台,将挣扎的孩子稳住并试图将她托举起来,远离危险,奈何条件受限,他无法将孩子彻底托举出防护栏。
当时他的身边也没有任何防护,他纯粹依靠着自己在近十米的高空将女孩托举了十几分钟。
这十几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短,是真的短,不过喝杯奶茶的功夫;长,是真的长,是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家庭不知多少年的悔恨和悲伤。
所有围观者都提心吊胆地注视着这一幕,他们不是不想帮忙,是无法帮,墙壁上已经容不下第三个人,于是他们竭尽所能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拨打、准备厚实的被褥、联系孩子家长等等。
古语“见义勇为”,勇不是盲目,不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无畏的勇只是暴虎冯河,反倒会给别人增添麻烦。
诚然中国人之中,至今仍有鲁迅笔下的“旁观者”,他们只注重自己的利益,面对他人的生死时总是一脸冷漠。但是,更多的人,依旧有一颗热血的心,能够急人之难,互相帮助。
幸运的是,消防和警察很快赶到,在齐心协力之下,小姑娘琪琪被安全救出,只有脖子上有些许红痕。这时候人们看向人群,却发现周冲已经像小说里的大侠,“事了拂衣去”。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的名字。在媒体和周冲朋友的帮助下,大家逐渐揭开了这位大侠的面纱,原来他来自湖北孝感,今年23岁。
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周冲说他没有考虑那么多,小姑娘有危险,他自然就上去帮忙了。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顺手的小事,不必这么隆重。
人的第一反应常常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周冲的第一反应显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甚为推崇的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尽管周冲因为“托举哥”的事迹获得了表彰和奖励,但这些都不是他的初衷,他不是为了声名和荣誉,他起初的念头再简单不过——帮助他人。
二十三岁的周冲,正是年轻的时候。网络上总有人说“一代不如一代”,就像美国曾提出“垮掉的一代”。年老的长辈总以为年轻人不能吃苦,总觉得世风日下,但其实这只是生活方式不同所带来的错觉。
年轻人当然能吃苦,也许只是他的战场不在农田;年轻人的心同前人的心没有什么两样,哪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更深的算计,但是总有一些年轻人,能够以返璞归真的心态面对现实,并对现实提出的问题作出满意的答复。
在采访中,周冲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也只想做个普通人。其实普通与否,又哪里是三言两语就能界定的呢?昆德拉说“人有大的不朽,也有小的不朽”,对于琪琪一家而言,周冲之举重如泰山。
但周冲并不恩,对于过往的这一切,他并不太看重,尽管他感动于大家对他的关心。
如果没有周冲,难以想象琪琪家人的内疚和遗憾,难以想象他们要如何度过失去女儿、孙女的往后余生。常言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哪里仅仅是“时代”?
陌生人随意投来的一道目光也许就是伤人的利器,过路人无意的一个微笑也许就是春暖花开。
尽管鲁迅说过:“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但他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说女人何必为难女人,实际这话的范围可以再说得广一些——人何必为难人?
人与人,彼此守望相助,才有了热闹的烟火气,才有了锦绣繁华,无限江山。
甘道夫在《霍比特人》中有一段台词:“萨鲁曼认为只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控制一切,但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抑制黑暗的恰好是普通人琐细的日常点滴,是那些细微的善意和爱。”
“托举哥”的意义正在于此。
“普通人”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萤火之光,亦能如星星之火。换个中二的说法:我们的存在,足以对抗邪恶与黑暗。
年的“父亲、丈夫、儿子”蜘蛛侠尚且要上学,钢铁侠要经营家族产业,鹰眼要回安全屋陪伴妻儿,就连灭霸,也有自己的家园。
同所有的英雄一样,周冲也要回归平凡。
他在广州找到了一份维修员的工作,月薪由元逐渐涨到元。他从未想过要依靠“托举哥”的名号敛财,而是踏踏实实用自己的能力挣钱,夜里睡觉时才能安稳,面对自己时才能问心无愧。
一些亲戚朋友通过媒体知道了他的事,以为他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终却见他“平平无奇”,都有些不解。周冲对此没什么可解释的,他也不将别人的目光放在心上,只是一心一意规划着自己的日子。
日子如流水过去,他有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妻子,很快,他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他们一家上街的时候,偶尔会被人认出来,有的朋友十分风趣,会对他说:“老婆这么好看,要好好对待你老婆!”周冲都会笑着应下来。他不觉得冒犯,因为他明白这是路人对他的关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真是奇妙。九年前的一次“托举”,竟然让他的人生呈现在无数中国人的面前,从而令无数的人生得以交叉汇集。
在年之后,好像奥运圣火的传递一般,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托举哥”,许多生命得以延续。这些善良的人,都不慕荣利,只是试图尽自己的一份力。
“勿以善小而不为”,人的一丝善念,恰如水中的涟漪,不知会荡多远。谁能想到一次十几分钟的坚持,能够在接下来的九年,三千余日之中唤醒一个又一个拔刀相助的“大侠”。
中国向来有“侠”的传统,不论是《史记》里的《刺客列传》还是元明清时的演义传奇,不管是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是古龙梁羽生的江湖豪情,都是中国侠义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
如今有了周冲,有了一个又一个像他一样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侠”从来都不只是书本上的虚影,他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为曾经救过小姑娘,所以周冲对女儿的安全教育格外上心,经常嘱咐她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尤其是阳台。他不求女儿大富大贵,只希望她平安顺遂,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平常在家时,为了给女儿树立榜样,周冲常利用空闲时间参加“公益活动”,并收到了许多荣誉证书。帮助他人似乎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帮助的过程中,他的内心能够获得满足和慰藉。
当然,他最常帮助的是自己的家人。“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妻子辛苦时,他都会体贴地做着家务,除了工作和公益,他主要时间花在了陪伴家人。如今三十二岁的周冲,“老婆孩子热炕头”,孝顺长辈,友爱亲邻,日子过得寻常又红火。人之一生,最难获得的也许就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辛苦地工作,努力地赚钱,这些都只是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有时我们因为精力不足而难以深究。然而夜深人静之时,或许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时,年轻的周冲并没有被遮蔽视线,变得傲慢油腻——这对于二十三岁的心性而言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考验。
他坚持了本心,同时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只将报道作为生活的点缀,没有本末倒置,失去了目标。
相比于利用媒体走“终南捷径”,他选择了一条寻常却踏实的道路,慢慢建立自己的事业,成立自己的家庭,收获爱情的结晶。他的生活,如同所有普通的中国人,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求一步登天,只求日进一步。
这样的生活正是他所希望的。就像19年疫情来临之时,所有人都在问:“我们应当如何帮助祖国?”
祖国的回答非常简单:“照顾好你自己。”当每一个人都能照顾好自己,能够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时,社会自然能够变得和谐有序。我们不需要非常高远的目标,我们只需要过好每一天。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我们不仅是父亲、丈夫和儿子,我们也是社会的公民,是陌生人的朋友,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勇士。我们会为他人的悲伤而流泪,会为旁人的喜悦而高兴,会为不知名的路人欢歌鼓舞,会为遭受困境的弱者助一臂之力。
我们在平凡之中,依然能开出绚烂的花朵。涓涓细流得以汇海,颗颗沙粒得以聚塔,当每一朵花缀连成丛,引来枝头莺啼燕婉之时,就是春色满园,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xw/1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