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余秀华的刘年在矛盾中自退,没想到他落魄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把余秀华推向《诗刊》的刘年

如果要给余秀华立传,刘年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百度词条,刘年的主要成就有二,之一就是:曾推出诗人余秀华。可见,在诗人刘年的文学成就上,推出余秀华占半壁江山。

刘年,年出生于湘西,湖南省建材工业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曾在佛山高明明城水泥厂做过3年的机械维修工。

年返乡后曾做过各种小贩,卖木柴、卖棉花、卖谷种、卖烟叶、卖药材等。开始从事文学工作,先后在《边疆文学》《诗刊》担任过编辑。也是在他做《诗刊》编辑时,完成了他“主要成就”之一:在《诗刊》发表余秀华的组诗,以《诗刊》的名义举办余秀华等的诗歌朗诵会,让中国诗坛升起一颗火红的明星般的诗人。

刘年离开《诗刊》后,网传曾经在菜市场卖过他的诗集,很多人就拿这个事调侃,语气里有不肖的成分,也是因为当年刘年推出余秀华的缘故,不知道沦落如此的刘年对当年推出余秀华现在网上的境况作何感想?而余秀华对推出她的贵人诗集的命运是不是也有点遗憾?不管咋说,刘年的诗集肯定没有他发现的余秀华诗集卖得好,这是事实。

现在的刘年开始做旅者,做流浪诗人了,没有了《诗刊》编辑的特权,也就没有了罩在他头上的光环。但他是一个为了宿命和艺术献身的纯粹文人,这是我们需要尊重的。很多时候,艺术的成就不是纯粹拿卖的钱多少来衡量的。一直以来,有很多底层文学爱好者让文学依然神圣!

相比刘年写给儿子的诗,我更喜欢他写大西北的几首短诗。让我们先来欣赏刘年的《大西北》和《青石摇》:

大西北

我的孤独,像阴山;我的忧虑,像祁连山

我的内疚,像白雪皑皑的贺兰山

只有一望无际的辽阔,才放得下

这就是我一次次,如落日一样,走向地平线的原因

青石谣

为了对抗横风,在摩托车后座上,绑了一块大石头

风停了,石头拖到城里才记起,准备丢进垃圾堆

想想,又载了一程,摆在苍茫的沙漠里

来自五百里外建筑工地的大青石,有了陨石一样的尊贵

也有了陨石一样无边无际的孤独

余秀华,这个生理缺陷的农村女孩,高二辍学后便一直待在家里,而后因为身体缺陷,在19岁被父母早早嫁给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外乡人。虽然这个人入赘她家,但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余秀华痛不欲生。也许是因为自卑,加上可怜的自尊,她没有闺蜜,也没有朋友,于是,她在书里寻找精神寄托,学着把自己所思所想用笔在本子上记下来。因为她写字比较困难,需要用右手压着左手手腕才能艰难地写出一个字,所以她选择了字数比较少的诗歌体裁。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婚姻,余秀华说:“这次包办婚姻在毁掉我的同时,还好,也让诗歌拯救了我。”

余秀华在《我养的小狗,名叫小巫》一诗中写道:“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那时候,余秀华并不知道她写的“诗”的分量,她只知道想写的时候就把心里想的文字写在纸上。对于丈夫和村里人的嘲笑,她已经习惯而且麻木了。

年7月,余秀华随同乡一起去温州打工,在异乡,她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故乡。在打工之余,在夜晚宿舍的小床上,余秀华仍然在写着她没有目的的诗歌,第一次写下有关故乡的诗《在异乡失眠》。这次短暂的打工生活给她的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窗。她开始接触电脑,接触网络文学。是网络给她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是电脑让她和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

余秀华开始写诗是年,在此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博客是草根文学爱好者的主流阵地。笔者注册博客时间是年1月4日7点04分;截至今天,博客年龄16岁天;博客访问:,人。那时候,除过有能力在纸媒发表文章的,更多的自由写作者会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在博客上。

余秀华有了自己的博客,就可以在博客上尽情发表自己的诗歌。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诗歌在虚拟网络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这种阅读和点赞、评论更是她写作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动力。余秀华写诗歌,从来没有想过功名利禄,写诗只是她记录生活和表达自己的一个独特方式。“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砍柴烧火,在打谷场上赶鸡,这是一个农民的生活。”

因为网络这个平台,她也和当地文学圈的文友有了联系,参加文学活动,文友把她的诗歌推荐给省城的刊物。同样是在博客上,她和《汉诗》主编张执浩联系上了。张执浩也是荆门人,要说还是余秀华的老乡呢。之前有朋友给她推荐过余秀华的诗,因为他感觉模仿海子的诗歌痕迹太重,就没有发表。这次余秀华发来的诗作,他感觉比以前进步多了。年7月,张执浩在其主编的《汉诗》上,一口气发表了余秀华的10首诗。余秀华也第一次拿到了她写诗挣到的钱。

图片来自网络

在余秀华诗歌爆红之路上,这时候,她命中的贵人刘年上场了。当时做《诗刊》编辑的刘年,习惯性地在博客浏览选稿,当她读到余秀华的诗歌时,就“被一股强烈的野生力量震撼到了——读诗时,你要慢慢地读,就会觉得心底被人一碰,一酸,似乎有人替你把想说的话说了出来。你更不会想到,作者只是一位没上过大学的脑瘫农妇。”

刘年这样评论与众不同的余秀华:“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中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刘年当即给余秀华留言,诚恳地询问她是否能发表她的诗歌。余秀华当然求之不得。年11月,《诗刊》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主标题,集中推出九首余秀华的诗歌,并配发了她的创作谈《摇摇晃晃的人间》和编辑评论文章。

时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的方方,也对余秀华赞赏有加,她主编的《长江文艺》随后也发表了余秀华的11首诗。

虽然主流媒体《汉诗》和“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诗刊》倾力推出了余秀华的诗作,但反响平平,真正让余秀华火起来的是年12月15日,余秀华参加由诗刊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余秀华等5位“最低层的人”的诗歌朗诵会。在这次朗诵会上,《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她进行了报道,余秀华终于“一炮而红”,成了著名的诗人。

年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两本诗集销量都突破10万册,成为20年来中国销量最大的诗集。

余秀华的诗歌爆红诗坛、爆红网络,引起诗坛内外,线上线下的一股热流,支持她的人说,这是余秀华活出真我、活出本色的“真”。反对她的人说,余秀华这是另一种“装”,装坦率,装真诚。余秀华今天的爆红,作为诗人、当时《诗刊》编辑刘年功不可没。那么对于余秀华的诗,当年倾力推出的编辑刘年怎么看呢?他说:“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学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着重量和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诗人刘年,当年看到同样处于底层,在“泥里生活”的诗人余秀华,那种从诗歌里读出的感同身受,惺惺相惜让他在余秀华的诗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野生力量”。之后的发表诗作和为她站台就顺理成章了。

自从年余秀华迅速走红,网络也开始深扒她,质疑声和抨击声一刻也没有断过。面对现在网络上余秀华的褒贬不一的网曝,已经离开《诗刊》,做一个自由旅者和诗人、网传在菜市场卖诗集的刘年不知作何感想?

.5.23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xw/14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