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里隐匿的魏晋风度和男色时代
年上映的《琅琊榜》仿佛是众多宫斗剧中的一股清流。
《琅琊榜》中,胡歌饰演的布衣谋士梅长苏身负灭门冤仇,蛰伏江湖十二载。为洗刷冤仇,他暗中摆弄权谋,搅动朝堂风云,但始终心怀天下,视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和王凯饰演的靖王萧景琰上演了一段“直教身死相许”的兄弟情。
剧中的梅长苏是一位仪容清秀的白衣卿相,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处惊不变,镇静自若。然而,在化身梅长苏之前,他却是侯门少帅林殊。他是皇帝的外甥、靖王的表弟,是金陵城内最明亮的少年,恣意傲世,任率自然。两重身份所呈现的迥异姿态,正好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种名士风度。
在剧中,梅长苏被江湖情报机构排名为“琅琊榜”的榜首人物,这让人联想起东晋的一句民间传言“王与马,共天下”,讲的是东晋豪门“琅琊王氏”和司马皇族势均力敌,共掌天下的局面。
电视剧《琅琊榜》的时代背景被设定为南梁,隶属于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魏晋南北朝(年--年)。政治腐败黑暗,各种血腥争斗不断,战火遍地,人人处于性命朝不保夕的危险中。
但是,身处险境的魏晋士大夫们并不像剧中的梅长苏那样,敢为天下的公平公正而担起社会责任来。恰恰相反,他们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惧,拒谈国事民生,不愿涉足政治,只喜清谈玄学,因此被后人指责为清谈误国。但与此同时,他们那种追求纯粹个性,力求把个人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人生态度,也被后世称为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风度分为“清浊”两个派别。清者,善玄谈,美姿仪,性自喜;浊者,重酒酣饮,不拘礼法,以放达为欢。前者喜欢谈论老庄,极其注重仪表,还很自恋,如何晏、夏侯玄;后者则喜欢喝酒豪饮,狂放不羁,如嵇康,刘伶。
梅长苏大概属于追求“美姿仪”的这一派别。古代男子成年以后就开始留胡子,因为他们信奉“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汉朝人16岁成年,唐朝22岁。剧中的梅长苏时年31岁,无论按哪个成年标准,他都该蓄胡子了。但我们在镜头上看到的却是一个面如冠玉的美少年形象。
这恐怕不是导演的失误,而是魏晋名士们刻意追求的“美姿仪”。清一派的名士通常有三大爱好:剃须、敷粉、熏香。为的是能让自己看上去皮肤白皙,清秀文雅,还自带香气。
“傅粉何郎”的典故讲的就是魏晋之人对美白的追崇。玄学创始人何晏天生皮肤白皙,魏明帝曹睿对此心生嫉妒,疑心他脸上敷了一层厚厚的粉。于是在大热天赐他一碗热汤面吃,为的是让他出汗,看看是否擦粉。不想何晏在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魏明帝这才相信他是真的“天资美白”。
但无论隶属哪一派,魏晋文人都喜欢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毒药。药效发作时,身体会产生巨大内热,需要吃寒食来散发毒热。而身体在散热时,又会如坠冰窟,寒冷刺骨。这倒是和“江左梅郎”梅长苏所中的“火寒之毒”有异曲同工之处。
剧中梅长苏因为身中“火寒之毒”,身体孱弱,出门必披裘挂袄,居家则炭火不离。天不假年的病弱美男形象倒是可与西晋的卫玠有一拼。出身名门的卫玠,不但天赋秉异,还肤白似雪,姿容绝伦,被形容为“朗朗如明月之入怀”。据说有一次来到都城金陵,百姓倾城而出,数日围观不绝,令自幼身体羸弱的卫玠疲惫不堪,不久病重而死,时年27岁。故当时有“看杀卫玠”一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崇尚男色的时代。
《琅琊榜》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仅有梅长苏的“美姿仪”,还有他和靖王萧景琰之间的情深谊长。这部戏里,男女之情只是点缀,兄弟之情才是重头戏。
十几年来,靖王萧景琰心心念念记挂的是他被冤死的表弟兼挚友林殊(梅长苏),江山美人在他这里,统统不算一回事。黯然神伤之际,还会从喉咙口压出一句“我想小殊了。”而他的好兄弟梅长苏也是如此,为他谋划周全,可谓殚精竭虑,全然不顾惜自家性命,昏迷之时真情流露,喊出“景琰,别怕。”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因为崇尚男色,男男相悦之风非常普及。该剧导演李雪笑说,拍摄中实际已经在克制两人之间的感情了,留给了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
年“小鲜肉”一词在网上爆红,有人说,中国已进入了另一个男色时代。
“职业女性”的崛起,使得她们具有了和男性同等重要的经济地位,消费和审美意识也逐渐提高。而男性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和社会资源,也开始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迎合女性的喜好,很多年轻的男性开始敷粉化妆,使用化妆品。
年《琅琊榜》的热播也许正好是呼应了这股潮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tw/1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