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江山代有才人出读菊城纪事有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读《菊城纪事》有感□陈婷
这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阳光猛烈而透明。我坐在窗边,目光落留在窗台上的《菊城记事》封面,那是画家李人毅的菊花图:一丛秋菊默默地挺立在山石边,倔强、独立,仿佛在寒风中盛开了千年。我的心不由一动,情不自禁把书捧在手中认真阅读起来。《菊城纪事》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由中国作协会员李东红执笔,洋洋洒洒数十万字,非常厚重且印刷精美,书中还插入了许多与内容相关的国画或照片,既充满现代气息又有浓重的历史沧桑气味。原本以为“纪事”一类的文字,多平铺直叙,只是把事实做客观的记录,工具性大于文学性和人文性,可读性不会太强的。没想到,翻开书之后,我却被深深吸引了。真是一本好书!难怪李人毅先生在《菊城纪事》序中说:“《菊城纪事》是一部散文形式的纪实文学。”本书的确既具有史料的严谨,又不失散文的自然清新。作者以麦氏家族寻根为主线,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笔法融入菊城的民风民情及不同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经历和故事,让人们看到了菊花的精神,也就是菊城的精神:博爱包容,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创新图变。从本书中,我还认识了那些根植于优良传统,树立在传统文化底蕴中的道德楷模。就如同李人毅先生在序言中说的:“在字里行间,作者将凡人小事固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财富,凸显了中国精神的内质。也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草根精神,汇聚成了一个大写的中国精神。”也许,这就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吧。其实,这本书更深打动我的是那份熟悉和亲切,还有那份难以言状的“真实”。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事件都是作者严谨考证的结果,绝不凭空想象。那些活生生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在我们中间,从不曾远去。他们是菊城人,是寻常百姓,平凡踏实,从古至今。可以说“真实”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有什么能比这种能身临其境的真实更打动人呢?翻开书,就看到书中描写的人物里有我熟悉和敬佩的前辈;书中描写的地方景致,我现在还经常在那里流连,只是不曾想到原来它曾有过那么诗意和辉煌的岁月。有了这样具体可感的人物和环境,自然便多了情感上的亲近,仿佛时空穿梭,沉睡的历史逐一浮上水面。本书中,以追寻先烈足印为引,以麦氏家族为代表描写了菊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爱国情怀,所谓根深叶茂,什么树结什么果。隋朝英豪——麦铁杖忠君报国的基因一直延绵不绝,他的子孙后代在辛亥革命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畏、开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那些虽然没有参加革命的亲属,却都有为人民服务和热心公益的美好品质。想到这样的人曾经就生活在我如此熟悉的土地上,曾经是如此地亲近,怎能不油然而生一份亲切与感动?
△《麦广麟像》局部/李人毅绘
麦广麟先生是麦氏家族的后人,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菊城那曾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才得以重现在我们面前,也正是通过他的寻根祖辈的革命足迹,我们才更深切体会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如此地艰难曲折。在孙中山的革命理想的熏陶下,菊城的许多有志青年,其中就有麦氏子孙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作出自己的贡献。麦广麟先生的曾祖父、祖父都和孙中山先生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是革命者,父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可以说一家人干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在麦广麟先生讲述父母的过往事迹时,前辈们那种急公好义、急人所急,医者父母心的大爱情怀常常感动得我眼眶湿润。
你看——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麦景明医生被急促的叫门声惊醒。得知病人危难,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跟随病人亲属奔走在漆黑、泥泞的路上。夜风呜咽像离魂低语,草虫的夜鸣更添寂静,山村的狗吠声声让人不寒而栗,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朴实信念让麦医生战胜了害怕,他加快脚步向前走去。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了,一阵剧痛传来,他不由冷汗直冒。陪同的病人亲属关切地询问要不要紧。想到等在床上的病人,麦医生咬紧牙关,在病人亲属的搀扶下来到病人家,看病,下药,扎针……等做完这一切,他才发现自己的手骨折了。你看——
那个慌乱的午后,小女孩谭五女,迷迷糊糊地跟陌生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等她明白过来时,发现自己被骗卖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之地,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甘愿冒险送她逃出魔爪的好姐姐,更幸运的是,逃回家乡菊城的她在媒人的撮合下与麦景明医生共偕连理,改名为谭惠梅。后来,她又在丈夫的培养和帮助下,自学成才,成为妇女儿童的守护神、让村民信赖的妇产科医生。纵观她的行医历程,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事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每读来,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仁医仁术,医者仁心,麦景明夫妇用行为诠释了什么是医德,什么是人间大爱。现在,麦景明医生已经驾鹤西去,谭惠梅医生也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但是麦氏家族后人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和祖祖辈辈一样,热爱祖国,热爱故园,更爱生活在同一土地上的人民。子孙后代事业昌盛,把事业做好,为国家多纳税交粮,提供就业机会,这就是一种爱国主义啊。同时,他们把公益事业作为己任,出钱出力,无私奉献,像麦广麟先生就是狮子会的成员。
△《伍汉文像》局部/李人毅绘
在本书里,我还看到了熟悉的伍汉文校长的身影。伍校长堪称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守护者,一直到今天,伍校长依然笔耕不辍,终日奔走,为的是把菊城那古往今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代代传承下去。此外,还有梁华海、黎柱成、麦天泰等令人敬佩的镇史学家、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修史、出书)尽最大的努力传承着菊乡宝贵的精神文化。这样的“真实”,还体现在我们熟悉的大街小巷:登云路、蓝田街、梅花洞、十二桥、双美府、双美桥、大榄……多么富有想象和诗意的名字!记得我曾为“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而浮想联翩,多么诗情画意的诗句,就像流动的古典诗词,典雅而内涵丰富。读了《菊城纪事》和《小榄镇志》,才明白这真的是过去菊城的样子,那么美好、恬静。再回头看看现在的菊城,繁华、现代,各有各的美。
△《鹭鸣双美图》李人毅绘看到李人毅先生创作的《鹭鸣双美图》,一时疑为先生想象,可看了本书才知道“鹭鸣双美”真的是“榄溪八景”之一,“双美”自然指的是双美桥了。那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历史悠久,我也曾多次赞叹观赏过它的风采。岁月留痕,却历久弥新,它是菊城古今巨变的守望者和见证者,历经六百多春秋,沧海桑田,它依旧静静守候,坚贞不渝。《菊城纪事》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特点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菊城小榄,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古老城镇。从古到今,可大书特书的人与事可谓不计其数,史有两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何泽远;明朝“义赈香山第一人”的“何百万”——何图源;明尚书李孙宸、内阁大学士何吾驺、诗画家伍瑞隆……任何一个名字的后面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历史的记忆,他们确实值得书写和缅怀。但作者却选择了麦氏家族作为代表,其中的深意,我猜想恐怕不离这两点:一是麦氏曾祖和孙中山先生是至交好友,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事迹家喻户晓,易引起共鸣;二是麦氏家族在菊城有着不大不小的影响,可当普罗大众的代表。读史的人应该清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而史书记载的通常都是大人物,那些草根平民的生活才是历史的真相。所以在《菊城纪事》里,我们才有幸了解寻常百姓的日常,从这些平凡细碎的日常里,我们看到了菊城人民的勤劳踏实,善良亲切,义薄云天,爱憎分明。麦氏子孙的公益事业和奉献精神不也是千千万万菊城人的精神风貌吗?从麦氏后人麦广麟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菊城公益达人们的身影:他们给偏远山区组建“山区图书馆”;他们给菊城的外来建设者的子女策划了“情牵候鸟”活动;他们创办公益“义跑”活动……公益,是菊城一个司空见惯的词,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活动。他们可能姓何、姓李、姓张……他们中有的名满天下,有的籍籍无名,但他们都像麦氏后人一样,有着一颗大爱无疆的美好之心。他们有着同一个名字——菊城人,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菊城人推动着家乡的前进和发展。掩卷沉思间,耳畔忽然传来熟悉的《菊城赞歌》“南海之滨,美丽的小榄,你是祖国的一颗明星。看!万菊争艳,人杰地灵,闪耀着中华文明。美丽的菊城,心中的明星,你是我们骄傲的象征……看!小榄菊城,如日东升,人人为您献出诗和情。团结求实,拼搏向上,奔向更加光辉的前程。”对呀,今日菊城,如日东升,因为她有着一群拼搏向上,开拓进取的人民。今日菊城,闪耀着中华文明,是我们骄傲的象征。大爱菊城,大美菊城!
作者简介
陳葶,本名陈婷,中国诗歌学会、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从事教育工作。
投稿须知
关于稿件。中山文苑为原创文学网络平台,不接受已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tw/1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