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这些经典的抗战文学党建网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06/8720484.html
抗战时期诞生过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民族危难之下的热血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也有知识分子面对历史苦难的哲学沉思,战火纷飞之下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而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追求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抗战文学作品,追忆那段峥嵘岁月。诗歌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土地”是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之一,代表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写于年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朴素真实,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同一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将目光转到了与中国大地的命运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而“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又表现出诗人对中国革命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节选自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化为抚摸祖国版图的动作,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散文丰子恺《辞缘缘堂》我们向各书架检书,把心爱的、版本较佳的、新买而尚未读过的书,收拾了两网篮……别的东西我都不拿。一则拿不胜拿;二则我心中,不知根据甚么理由,始终确信缘缘堂不致被毁,我们总有一天回来的——节选自丰子恺《辞缘缘堂》熟悉丰子恺的读者,一定知道缘缘堂在他心中的地位。年,丰子恺在逃避战乱的路途中,得知缘缘堂被焚毁,一时悲从中来,并于次年写下了《辞缘缘堂》,“现在漂泊四方,已经两年。有时住旅馆,有时住船,有时住村舍、茅屋、祠堂、牛棚,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丰子恺通过深情的叙述、细腻的文字,不仅展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壮。史书般的浓重笔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即旧历十月初四日,是无辜的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将侵略者的暴行铭刻在文字里。巴金《废园外》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节选自巴金《废园外》《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年,作者散步来到废园,从墙的缺口望见园中欣欣向荣的花木和四周的残破景象,两相对比,表达出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凸显生命被践踏、被毁灭的悲剧。文章的结尾,巴金写道:“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把眼前所见与自身所感联系起来,悲凉与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话剧曹禺《北京人》《北京人》诞生于年。在剧中曾氏这个封建大家族里,作者借助几个人物对自身命运的倾诉,以思想的新与旧,以死亡与新生作为对比,去向观众展示北京人对未来的追求,也是在展示着人类对光明的理想与追求。与曹禺的其他作品相比,《北京人》更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表明形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jji/14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