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喜与遗珠之憾,第11届茅盾文学奖作

在历经三日公示之后,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8月11日尘埃落定。

在入选的10部作品当中,有5部最后胜出,分别是来自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等精品力作。

其中最为亮眼的当属乔叶,她有两个特殊的标签,一是她是第二位获得茅奖的70后作家,第一位是徐则臣。由此看出,主力的作家阵地,还是以50和60后为主。二是她是15年之内第二位获奖的女作家,此前是迟子建。

不过,乔叶的获奖,出乎很多圈内人的预料,她的最终胜出,被认为是题材的讨巧与适宜。

在5部获奖作品当中,得票最高的是来自于青岛的作家杨志军,他获奖的作品为《雪山大地》。杨志军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他的作品几乎无人不晓,即是当年拿奖拿到手软的《藏獒》三部曲。现年68岁的杨志军,祖籍河南,生于青海,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做过记者,长期在青海工作,近些年来开始定居青岛。

此次获奖的《雪山大地》和《藏獒》一样,写的依然是雪域高原上藏族牧民那些事儿。小说以父亲20世纪50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调查牧民生活为主线,情节几乎贯穿了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内容,生动地记载了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展现了一部边疆地区的发展史、一部牧民生活的变迁史、一部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史。

小说将青藏高原几十年来发生的改天换地,以及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的日日夜夜,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藏獒》作家杨志军长篇新作,深情回望父亲母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39购买

杨志军将写作触笔伸到青海,向雪域高原要灵感,而另一位获奖者刘亮程,则在新疆铺陈史诗,他的获奖作品《本巴》,是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诗性智慧。

在新疆工作多年的刘亮程,其生活阅历和经验成就了他的作品。《本巴》犹如沉睡他心底的一个旧梦,在某一个瞬间被唤醒,于是便有了本巴的故事。

刘亮程在史诗尽头重启时间,在古人想象力停住的地方重整山河,成就了一部充满想象与思辨而又自然浑成、语出天真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本巴地方,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说唱人齐的吟唱中,在游戏、故事和多重梦境里,带人回到世界原初意义上的本真,看见另一个时间中的自己。

孙甘露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即便是在文学圈,出了上海滩知道的人也不多。那么,他是黑马吗?当然不是,作为曾经是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孙甘露,想当年也是小说界的代表性人物。

生于年的孙甘露,今年64岁,此生一直未离开过上海,他创作的鼎盛时期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近些年来,他主要忙于事务性工作,他是既在上海作协专职,同时又是《萌芽》和《思南文学选刊》双社的社长,用在写作上的精力极其有限。

但是,写的少不代表水平低,何况,他又是曾经搅过文学这池春水的先锋派。极少说人好话的王朔,曾经高度评价过孙甘露的写作,大意是说,孙甘露手下的笔,犹如神助一般在拿着他的手写。其实在他的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中,读者就能深深的体会到,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不但表达精准,而且还极有文学韵味。

实事求是地讲,《千里江山图》不是孙甘露写作的风格,而且与之以往风格大相径庭。不过,高手就是这样,一出手就是精品,第一次的尝试,一不小心就得了茅盾文学奖。

从早期《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的先锋实验,到《千里江山图》的飞速叙事,曾经的先锋派小说家孙甘露,既保持了历史事件精确性的考证,又进行知识考古形成了一部“上海风物志”。

五部茅奖作品当中,构思奇巧和故事性最强的,当属东西的《回响》。正因为其可看性强,也成为五部获奖作品中最早被搬上屏幕的。今年年初,由冯小纲担纲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回响》,就改编自这部作品。

《回响》讲述了一名女警察冉咚咚在侦查一起案件时,发现丈夫慕达夫疑似有外遇,她在处理案件的同时,也在探寻丈夫是否还爱自己。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运用推理的手法来写作。

小说分为案件和情感两个部分。在案件部分,我用生活化的手法,巧妙地勾勒出扑朔迷离的案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而在情感线中,我通过运用部分案件的手法,将情感的变化展现得平静而汹涌。

慕达夫最后说:“不要以为你破了几个案件,就能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其实人性比案件更加丰富、浩瀚而复杂。”这句话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回响》一剧,也被认为是年度可以媲美《狂飙》的精典之作。

面对数量丰富的长篇作品,5部获奖作品自然难以囊括所有的精彩,遗珠之憾再所难免。

要说谁最遗憾?我认为当属葛亮作品《燕食记》。

在入围10部作品之后,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有葛亮一席之地,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次落选,也是继年落选之后的又一次折戟。

年,葛亮凭借《北鸢》,入选了第10届茅奖的最后十强提名,最后遗憾出局。在那次茅奖中,徐则臣获奖,开创了70后获奖的先河。在文学圈,同为年出生的葛亮和徐则臣,是70后代表性作家,可谓一时瑜亮,他们两人身上有很多共同点,同龄人,同为南京人,又曾就读同一所学校南京大学。

葛亮不但高产,而且优质,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高水准,他的小说不但语句优美,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知识,情节构思巧妙,这可能与其深厚渊源的家学有关。葛亮已经拿过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国内非常有含金量的重要文学奖项,奠定了其年轻作家的中坚地位。

没有人怀疑,葛亮仍然会是未来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逐者,但能否像《燕食记》一样优秀,这个就很难说。也由此看出,读者对于《燕食记》的认可和偏爱。

《燕食记》时间线长达一百多年,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战到新中国,一直叙述到现在。百年风云是舞台上空的隐隐闷雷,市井苍凉是故事的根系。几代人在历史的残酷变迁中,婚丧嫁娶、生生死死。一个个灵魂在锅碗瓢盆中喜悦、哀伤、留恋、告别,久远的故事牵连着食物的记忆,在舌尖上复活。

燕食记葛亮著(两届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奖中国好书奖得主全新长篇小说,新东方东方甄选俞敏洪推荐,南方写作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52.9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jji/14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