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之三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鸟瞰北固山(图片来自网络)
镇江的江心沙洲,主要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市区的山,一来不多,二来很小,主要有三座,分别是金山、焦山、北固山,并称为“京口三山”。镇江(古称京口)的出名,也是由于这三座山。这三座山都不高:金山约高43.7米,北固山约高55.2米,最高的焦山也不过约70.7米。
扬子江畔,“京口三山”自西而东,撑起了镇江的江景线。金山与焦山、北固山形成掎角之势,俯瞰长江,北固山居中。连同京岘山、云台山又成合围之势,虽海拔不高,却扼守着长江和大运河的十字交叉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保护着江南的一方富庶繁华。
▲《京口三山图》卷,清张崟绘,以纪实手法展现了作者家乡“京口三山”的名胜景观。北固山背临长江,峭壁如削;焦山耸立于江心,犹如“中流砥柱”;金山似江心一朵芙蓉。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网络)
北固山不高,但临江一侧峭壁如削,非常险峻。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
山上的多景楼是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北宋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写道:“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北固山多景楼(图片来自网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登北固山北望,滔滔大江尽收眼底。东望焦山,西望金山,最远处视线可及江对岸的扬州,江山如画。特殊的地形位置,使得北固山在千年的刀光剑影里豪气勃发,一洗江南山水的秀丽婉约。
依江山壮阔的豪情,更凭群雄荟萃的历史画卷,这座高55.2米,长约米的北固山,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天下第一江山”刻石。南朝的梁武帝为北固山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南宋淮东总管、著名书法家吴琚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一直保留在北固山甘露寺不远处的一块长方形条石上(拍摄于年4月19日)
▲鸟瞰天下第一江山(图片来自网络)
唐宋时期,众多诗词大家在北固山发思古之幽情,诞生众多顶级名篇,北固山有“宋词第一山”之称。据说与北固山相关的古诗词有多首,含有“北固”字样的诗词就更多了。登北固山,沿途用唐诗宋词写成的面面道旗随风飘扬。
但是,王安石笔下的“一水间”,最近一个多世纪不断长出沙洲,北固山不再临江而立,山峰北面是人工疏浚的金山湖,也不再是长江的主航道。
京口三山中,最为人熟知的要数金山,因为白娘子水漫金山斗法海救许仙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北固山上同样有爱情故事——刘备招亲。水漫金山是神话传说,刘备招亲是一段真实的三国历史。
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游客游览的主要是北固山的中峰和后峰。沿东吴古道,第一个看到的是“贾华伏兵长廊”。相传周瑜用美人计诓骗刘备过江,不想弄假成真,吴国太要在甘露寺相看刘备。孙权命大将贾华率刀斧手伏兵长廊,如果吴国太不喜欢刘备,便乘势拿下。这里就是贾华的伏兵之处。这个故事还在镇江民间留下了一句歇后语:甘露寺的伏兵——假话(贾华)。
▲廊道(图片来自网络)
北固山最有名的就是甘露寺。据《九城志》记载:“甘露寺为三国吴建,建寺时,甘露降,故名。”现在的甘露寺景区不大,是在光绪十六年(公元年)建造的基础上,于年扩建而成。
京剧传统名剧《龙凤呈祥》,演绎的就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是久演不衰的“三国戏”之一。其中“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待老臣与主说从头”的唱段更是脍炙人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在甘露寺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甘露寺(图片来自网络)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宋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北固山上有东吴名臣鲁肃墓和东吴名将太史慈墓毗邻而居,更有孙权和刘备的遗迹轶事。
试剑石。孙权、刘备两人的石刻各举宝剑相抵,脚下石块豁然开裂。相传孙权、刘备两人各怀心思,以佩剑劈石问天,各自剑落石开,后来各遂其愿,成就一番霸业。
▲试剑石原本在北固山的半山腰,现在安放在凤凰池内,一旁树立了刘备和孙权手持宝剑的石刻(图片来自网络)
驻马坡。北固山后峰的峭壁上,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又名“走马涧”。相传刘备孙权两人,见浩荡长江上一叶扁舟穿行于风浪之巅,出身北方的刘备感叹道:“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孙权不服,骑马下山,又加鞭上岭,问刘备:“南人不能乘马乎”?两人立马大笑,惺惺相惜。
三国争雄,曹操一统北方,虎视江南,刘备孙权英雄相惜也罢,联合拒敌也好,都需要联合中有斗争,斗争中有联合,孙尚香作为吴主孙权的胞妹,成为吴蜀联姻的最佳人选。
走过甘露寺,就是祭江亭。北固山后峰高处的北固亭,据说就是辛弃疾两度登临,留下两首千古绝唱的亭子。相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谎称母病,骗孙尚香回吴。一日,孙尚香知悉刘备兵败,病逝白帝城,在北固亭望西遥祭,投江殉情。后人为纪念孙尚香,又称北固亭为“祭江亭”。
▲北固亭(祭江亭)(图片来自网络)
祭江亭旁边有一座铁塔,是唐代李德裕所建。李德裕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唐文宗时期一度入朝为相,因为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到唐武宗时期才再次入相。李德裕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德裕与唐武宗君臣相知,开创“会昌中兴”,被誉为晚唐绝唱,历朝历代对其评价很高。
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
李德裕先后三次在润州(今镇江)任职,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年),李德裕在甘露寺东南处建石塔,为唐穆宗祈冥福。
石塔在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年)被毁,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年),在石塔的基础上改建成铁塔。当地人仍然称其为“卫公塔”。
卫公塔是为唐穆宗祈福所建,所以有龙纹,宋代改建的铁塔上也有清晰的龙浮雕。铁塔原来有七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又屡遭雷击,现在的铁塔是四层铁塔,一二层为宋代铸造,三四层为明代补铸。
▲铁塔(拍摄于年4月19日)
铁塔向西是《望月望乡》诗碑,刻着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所作的一首有名的和歌:
あま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大意是“仰首望到长空中的明月,那就是位于春日的三笠山上曾经升起过的那轮明月吧”。
这首和歌被收录在《古今和歌集》与《小倉百人一首》中,在日本广为传诵。据《土佐日记》记载,这首和歌是阿倍仲麻吕归国前在江南望月,思乡怀远所作。
祖籍日本奈良的著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公元年—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年),阿倍仲麻吕和许多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一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时年十九岁。在长安高等学府太学研读汉学,后来中了进士,受唐玄宗赏识,在唐朝担任秘书监等多种要职。
天宝十一年末(公元年),以藤原清河为正使的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迎请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副使吉备真备是和阿倍仲麻吕同时入唐留学的好友,久别重逢,惹动仲麻吕的思乡之情。
翌年,遣唐使将归时,仲麻吕请求同归。这时仲麻吕入唐已经三十六年,五十五岁了。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多年,高堂年迈,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使节,与日本使团一起返日。
这年十月,作为唐使的晁衡和日本使团离开长安,唐玄宗写五言诗《送日本使》以赠,晁衡十分感动,也写五言诗《衔命还国作》,“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在长安,晁衡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交往甚密。王维写《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送行。后来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传诵千年:“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天宝十二年(公元年)十月,唐使晁衡和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到扬州延光寺,拜会已经五次东渡日本均告失败的鉴真大师,邀请其向日本传戒。时年已是六十七岁,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慨然随同清河一行第六次东渡日本。
四艘遣唐船于十一月从扬州出发,鉴真大师终于六次东渡成功。晁衡和藤原清河乘坐的船却毁于风暴,漂流到安南驩州(今越南北部),船上余人绝大部分遇难。
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六月,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历尽艰险回到长安。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蜀中,阿倍仲麻吕随往。直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年)十二月,唐玄宗回到长安,仲麻吕才随之返回。
此后,阿倍仲麻吕在长安又生活了十一年,深得唐肃宗和唐代宗的信任,历任要职,封北海郡开国公。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年)正月,阿倍仲麻吕辞世,享年七十二岁,埋葬在长安。为表彰阿倍仲麻吕为唐朝和中日交流作出的贡献,唐代宗追赠他为二品璐州大都督。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阿倍仲麻吕都享有盛名。“阿倍仲麻吕”在日本也写作“安倍仲麻吕”,据说,日剧《阴阳师》里面的安倍晴明,历史原型就是阿倍仲麻吕的后人。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自称是阿倍仲麻吕的后裔。
上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往达到顶峰。两国研究中日交流史的专家几经考证,发现阿倍仲麻吕当年写诗的地方,就在镇江北固山下的江面上。年,北固山顶临江处的阿倍仲麻吕诗碑建成,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着《望月望乡》。
▲阿倍仲麻吕诗碑(图片来自网络)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如画江山,如歌岁月,英雄霸业,大家诗怀,金粉佳丽,士子风流,吴越故事,六朝风物,都是江南好风景。
——End——
北固山公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x/1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