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词的前大半篇写得气势雄伟奔放,确实给读

《念奴娇》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爵江月。这首词是作者于元丰五年()七月在黄州任上游黄州赤壁时写的。当时他四十七岁,已经贬谪黄州两年多了。黄州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西有武汉三镇,我国古代不少英雄人物都曾在这一带展开过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苏轼当时游览了这地方,在雄伟的江山面前,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慨叹自己的功名事业未就,便写出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苏轼政治上失意,经历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一时的悲愤和他平时的旷达往往交积在一起。而他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法找到正确的政治途径,也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因而在这词中既有仰慕“千古风流人物”,赞美祖国壮丽江山的一面;又有慨叹自己“早生华发”、“人间如梦”的一面,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就构成了这首词豪情激荡而又沉郁的独特风格。词的开头两句,就显见其气魄的宏伟,感情的激越,真有滚滚长江之势。作者因见长江滚滚东流,而联想起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本来这是平常而自然的。但他用“浪陶尽”三个字把“大江”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结起来,境界却不平凡。因为白浪冲洗着千古风流人物,自当令人感慨,而其本身又体现了白浪翻滚、奔腾之势。这样,它既形象地勾勒出长江的滚滚东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也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风流人物消逝的沉重而激越的感情。其实,“浪”怎样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这是以浪涛的奔流来喻人物的消逝。无非是说,千百年来,无数杰出人物都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比喻,把“风流人物”的消逝写活了,既使人若见他们象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失,又显示出他们象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而这正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寄寓着作者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这两句,总摄全词精神,并把读者从眼前壮景带领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去。千古兴亡事迹很多,这里指的是哪些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所谓千古兴亡,就是指此。这两句是说:人们指着故垒的西边说,这就是三国时代周输大破曹操的赤壁了。苏轼所游的赤壁在黄冈城外,不是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他不过是假此地方作为古战场,藉以怀古,所以,才说“人道是”。这三个字,既说明了这是传说如此,不一定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也显示出赤壁之战实为大家所熟知、所称道的。那么,这里既点出了赤壁,赤壁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乱石”三句就加以描绘了。意思是说,那陡峭不平的石壁高入云天。惊人的浪涛冲击着江岸,掀起了无数的浪花。这是多么奇险雄伟呀!“乱石”句是仰视石壁的高峭形象,侧重于写姿态;“惊涛”句是俯视江岸的奇险形象,侧重于写声音;“卷起”句是描绘远望近看的狂澜汹涌起伏的异景,侧重于写色彩。在全词中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只有这三句,却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形势险要的长江天堑的画面,显示出赤壁确是为兵家争夺之地。然而光是这样来理解这三句话是不够的。其实,作者是以这些景物的雄奇来衬托英雄人物在斗争中所激发的雄姿的。而在这景物描写中又渗透着作者豪迈的情绪。因而更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这种以饱满的感情,准确的语言,抓.住景物的特征以概括景物的全貌而寓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赤壁的景色如此壮丽,如此奇险,然而,物在人非,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的豪杰们已与时俱逝,这就使他不能不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了。上句承上,总括赤壁景物描写。“如画”,是极言景物之美。上面描绘到的或不描绘到的,都包括在内,因此它能给人以驰骋想象的余地。下句起下,慨叹当年赤壁之战的豪杰,为词的下闵专写人物事迹开辟道路。“一时”作那一个时期讲。它和“千古”有关系,那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区别也在这里。这词的前大半篇写得气势雄伟奔放,跌宕有致,确实给读者以境界开阔之感。然而,全词落脚处却是作者“早生华发”和“人间如梦”之感,这就使词的境界象从万仞高峰堕入了千丈深渊之中。结尾几句对整首词的高昂豪放的风格,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在思想上给读者以消极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了这首词。它仍然不失为一首久负盛名的作品。从词的发展过程来看,从词的风格来看,确实摆脱了绸缪宛转之风,而代之以沉郁豪放的气概。所谓“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既是这首词的特征,也是苏词的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ly/14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