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才子张九龄大唐有你,是江山社稷之福气
有人说:张老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勾起了多少人的相思。
有人说:张老一生磊落,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大名鼎鼎的诗人孟浩然,王维,都曾受过他的照拂。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宰相,他直言极谏,救国济民,不为权贵,拒绝宠妃拉拢,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臣的牛仙客为相,却因此触怒唐玄宗。他就是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贤相——张九龄。
01此子日后定成大器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02看谁不爽就叼谁
张九龄才高八斗,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受秘书省校书郎,后被升为左拾遗,他慧眼如炬,能准确鉴别人物的才能。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因此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珪押送到京城,本来应当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但是皇上喜欢安禄山,下令赦免了他。于是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以绝后患。但是皇上没有采纳张九龄的谏言,拒绝杀死安禄山,而是将安禄山放回藩地。李林甫本无学术,却嫉妒张九龄的文章和德行能够被皇帝赏识,心中不满,颇有怨言。
李林甫推荐牛仙克担任知政事,张九龄认为牛仙克此人庸碌,且出身底层,难以承担中枢重臣的职责,多次进谏反对。公元年,张九龄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张九龄风度翩翩,深得唐玄宗赞誉。之后皇帝每次任用新人时,都会询问,他的风度能与张九龄相比吗?张九龄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交好,世人都称道他们的交往能始终如一。他出任宰相之时,不避讳权贵的滔天权势,刚正直言文人风骨卓而不群。
针对社会上潜藏的种种弊端,张九龄提出治理之道,修生养息,扶持农桑,保民育人,反对无用的征战,坚持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它的政策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在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三杰之一。
公元年,张九龄患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当时太上皇李隆基因安史之乱而逃亡蜀地,因为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的官职,谥号文献。唐玄宗执政后期,小人得志,朝廷昏庸,而张九龄刚正不阿,守正集邪,弹精竭虑,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入蜀,每每思念张九龄生前的忠言劝俭,不由得潸然泪下,悔恨不已。
好咯,本篇就写到这里,还想了解更多有趣史闻,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ly/1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