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月,闲者是主人

我有个鲁莽的观点,《东坡志林》应当在春天的雨夜闲读。因为一来那是既雅且趣的美事,二来春天雨夜适合掩卷神思。其中,《记承天寺夜游》一篇是我最喜欢的宋代短札,短短80余字却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我很羡慕文中的张怀民,能有苏轼这样的朋友,生活当然不乏乐趣。因为东坡名声太盛,我的兴趣点便转移到张怀民身上,无奈关于他的资料实在微乎其微。

后来,在苏辙笔下,我知道张怀民也曾谪居黄州,并在自己居住的庐外筑亭,以便公务之余饱览江景。苏轼名其亭曰“快哉”,苏辙对其“自放山水”的行为赞赏有加,还留下了那篇著名的《黄州快哉亭记》。苏轼和张怀民因为相似的贬谪经历和相近的山水情趣而互相安慰,于是发生了文学史上那动人的一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作为客体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但并非所有的召唤都会产生回应。肉身与自然之间有一层深厚的壁障,谁能在意识中实现突破,谁就会收获行动的自由。“欣然起行”一语足见苏轼在自然之物面前的敏感心灵和审美直觉,而“念无与为乐者”与“寻张怀民”则尤为关键。如果说“念”还停留在内心的自赏,那么“寻”就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而转向他者,实现了意识、行动上的自由流动。这种由内而外、由思到行的突破,在即时层面获得了自由的意义,甚至让读者看到一个急于分享、急于寻求理解和认同的形象。

在我看来,《记承天寺夜游》的关键一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关键一词便是“闲人”。这里的“闲”,是在被迫“闲置”背景下的一种主动“寻闲”,含有一种反抗、克服、超越的意味,甚至可以说表现的是苏轼在逆境之中主动作为的人生哲学。

除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东坡志林》还有许多名篇。比如,来自卷四中的《临皋闲题》一文,就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好注脚。我发现这两篇短札可以构成一种互文关系,《临皋闲题》写道:“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其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大抵就是《记承天寺夜游》的底色,此句也从全文脱颖而出,产生了意识自由流动的美妙效果。

对于“江山风月”,常人往往将其理解为外在事物,这便割裂了人与“江山风月”的联系,将“江山风月”推为独立之物。对于“本无常主”,苏轼通过“无”字直接否定“常主”,又通过“本”字强化情感,有一种积极的平等意识,但其前提条件是要拥有“闲者”意识。就此,苏轼重建了人在面对自然之物时的主体意识,给人以思维的新生和心灵的顿悟,带来了一种意识的解放:只要拥有“闲者”意识,人人皆可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

手捧《东坡志林》,无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还是“闲者便是主人”,都强调了面对“江山风月”的平等之念。然而,作为主体的“自我”仍然应该主动为之,不能辜负“江山风月”,要与“江山风月”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外在自然完成自我的生命升华,可能这才是苏轼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吧。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年05月17日第16版

作者:王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ly/13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