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在希望的田野
本报记者杨雯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题材近年来又成为电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一批高质量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引发热烈反响,如《山海情》《石头开花》《江山如此多娇》《枝繁叶茂》等。9月15日,网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开播,凭借真实的乡村面貌、鲜活的青春群像以及犀利的现实聚焦,将观众的目光再次吸引到这一题材上来。
9月26日下午,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专家研讨会上,联合出品方、中共贵州铜仁市碧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燕对该剧给出了总结性评价:“该剧取材好,镜头对准了脱贫攻坚的大背景;剧情真,让每一位扶贫干部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理想远,能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战略。”
取材好,对准脱贫攻坚
网剧也能坚持主旋律创作,实现创作格局升级,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吗?《在希望的田野上》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该剧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采用“扶志与扶智”双线并行的结构,实现了从聚焦“富口袋”跨越到“富脑袋”的题材升级,犀利探讨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的教育“三农”问题的艰难,有利于助推我国近年来逐步实施教育改革的步伐。
《文艺报》编审、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对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给予了较高评价,她表示,在发展经济与精神文化双轨并行的叙事推进中,该剧如剥洋葱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为观众剖析了西部农村的现状,使观众看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村民带来的切实变化。
“虽然全剧讲述的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但是它的切入点是从农村教育公平入手的。开篇张楠在网站曝光的当地民族小学危房17年都没有重建,还专门在建筑工地上上体育课,成为全剧矛盾构建的起点。”《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谈道,这部剧的“起点”较高,反映了教育问题,直指乡村教育资源的不公,“白果村教学点的存在既串联起了张楠的童年和现实,也为卞筱悦的出现提供了物理空间和情感空间,更通过学校的孩子串联起白果村各家村民背后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最后政府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力推教育体制改革,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农村发展空间为突破口,解决了教育不公的问题。”
剧里对乡村教育现状和改革的折射,触动许多驻村干部、乡村教师甚至是地方教育局长的共鸣,编剧饶俊现场动情分享了剧作播出后收到的真实反馈。
有意思的是,饶俊曾是《花千骨》的编剧。他说,该剧播出后,身为公务员、正在驻村参与乡村振兴的高中同学给他发来短信,这个同学并没有看《花千骨》,但是在眼睛半湿润状态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还说要向他致敬。“说句很惭愧的话,我从业10年,第一次有人跟我说‘向你致敬’这句话,我想这就是我写作的意义。”饶俊说,他并非是这部剧的编剧,这部剧的故事90%源于真实生活,是那些一线驻村干部、仍在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老百姓共同创作了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创作这样的题材,但我知道我未来的创作应该要走什么样的路。”
剧里对乡村教育现状和改革的折射,触动许多驻村干部、乡村教师甚至是地方教育局长的共鸣,编剧饶俊现场动情分享了剧作播出后收到的真实反馈。
剧情真,高度还原人物
“现实质感”和“强沉浸感”是观众在追剧过程中,对于《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评价。“贵州原生态山村的自然之美在剧中以航拍、俯拍大空镜的镜头语言呈现,带给观众从视觉到心灵层面桃花源般的艺术享受。”高小立说,地域方言、美食味道、质朴村民、彪悍民风,这些原汁原味的现实主义白描般的画风,让观众陶醉于旖旎的乡村风景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当下最真实的中国西部农村。
曾深度参与该剧剧本创作的《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也肯定了人物塑造的饱满度和故事还原度。他认为,剧集关于贵州原生态的表现,话语、口音、美食、风景的还原度都很好,并且刻画了一组非常励志的乡村振兴的党员形象,“从张楠、卞筱悦,到刘成鑫、刘曼青,剧中的人物并不都是那么完美无缺的,而是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地不断深入,一点一点地成长、蜕变的”。
尤其人物设置上,这部剧与以往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有所不同。以往大部分同类型剧的主角都是第一书记,而这部剧的主角是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楠。该剧对张楠的成长给出了一条非常丰满的故事线,真实、具体地写出他所面临的童年苦难、人生困顿、家庭变故、情感纠葛,还展示了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现实带给他的一些遭遇和冲击:个别干部狭隘与自私、贫困农村的种种陋习、落后的山区教育、贫乏的文化生活,种种现实都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的心灵,考验着他的毅力,同时也历练着他的人生。
“正是剧中张楠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正直青年真实的人生拓展和蜕变轨迹,看到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在时代大潮和真实生活中成长的弧度,同时,也看到了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道。
理想远,激励广大青年
作为一部仅有24集体量的网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剧中凝练了乡村里真实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与时俱进地展现了当下中国新乡村依然是新故事新观念的发生地,这不仅刷新大众对网剧的认识,也进一步彰显了影视文艺创作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
作为该剧的导演,王骏晔感慨自己在拍摄过程中获益良多。他说,他和他的主创团队常年拍摄古装剧、仙侠剧,鲜少涉猎农村题材,所以筹备期大家很迷茫。此次他跟主创团队深入当地生活,见到驻村队的原型人物,才懂得什么叫抛家舍业的艰辛;走进乡村小学,才了解到老师们如何奉献青春。
作为白果村驻村队原型人物代表,铜仁市碧江区教育局招生考试院院长张秀英很感激这部剧的播出,她表示,“这部剧点燃了大城市里有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小火苗,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山区干部驻村工作的决心,有你们的参与和引领,我们驻村工作从此有了新的方向。”
“这一切让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撞击,也让我那些曾认为是剧本中悬浮的点滴慢慢沉淀为一颗颗闪亮的金子,让我更加佩服那些驻村工作者,是他们将秀美山村里的污垢清扫干净,使得绿水青山焕新颜。如今回头看,我深深地觉得我们不仅是拍了一部剧,更是让自己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真正让我了解到了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的要义。”王骏晔说。
剧集创作只有先“心入”,才能让观众“入心”。“作品用青春化的视角,年轻化的故事,细微之处见真情,特别是剧中优秀年轻人对城市与农村的选择,着实戳中了千千万万高校大学生的内心。”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司司长魏党军表示,“我们多次强调,网络视听结构创作者要跳出身边小悲欢的悬浮,摒弃跟风创作、粗制滥造的浮躁,要扎根基层,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从先进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经典。《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部剧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相信这部剧也会反过来对我们的乡村振兴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x/1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