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河乡纪事6溯流求源寻桥记
太阳河乡纪事
题记:是阳光照耀在河上的想象让我向往,是巫山余脉的竹枝遗响让我梦想,是巴盐古道的沧桑历史让我感思,是苍山吐云溪河泻玉让我流连,是那些淳朴善良、勤奋努力的人让我想念,我一次次走进恩施市太阳河乡……
6.溯流求源寻桥记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国风习,桥渡众生,我对桥有着格外的亲近感。尤其是那些乡村的桥、有年岁了的桥,我一旦逢着,就渴望去走一走。年7月到太阳河乡采风时,我初识位于集镇的友谊桥和风雨桥。年9月的金秋笔会采风,我游览了双河岭村的乡思桥和李爸沟上的石拱桥。9月25日至26日,我又利用观看十大拐自行车爬坡赛前后的空余时间,不仅重走集镇风雨桥,还顺着太阳河干流往头茶园方向东行,驻足头茶园大拱桥,沐风钢索吊桥连心桥,又回溯上游干流和支流,徒步新建白沙桥,游观石拱通灵桥。上下几番探访,太阳河水系渐渐地在我心里丰润了起来,一座座桥梁横跨干流和支流之间,勾连起山谷、田野和村庄,就像一幅幅素朴又温馨的水墨画。太阳河乡境内有三大水系,分别是北部太阳河,中部马水河和南部茶山河,将太阳河乡划分为三个流域,纵横的支流和溪沟分布于其间。三大水系上究竟有多少座大大小小的桥连通山川乡园?这还是一个谜团,因为仅仅是位于北部的太阳河水系,旧桥不断毁坏、重建,新桥不断增建,查不到一个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无论旧桥还是新桥,它们都是集镇社区与村落之间、乡与乡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没有这些桥,仿佛就缺了历史,缺了交流,也缺了生机。所以我每次到达太阳河乡,就想去寻访各种津渡桥梁。太阳河乡集镇位于太阳河干流上游的两条源流河的会合之处。两条源流河中,一条源于北部石乳山山脉,流经白果树村,称为麻园湾河;一条源于牛鼻子山,流经双河岭村,称为复胜河。两条源流河在集镇会合后形成太阳河干流,向东流入恩施市白杨坪乡麂子渡,然后继续向东南前行,汇入盆架河河谷,又由盆架河流入清江河,所以太阳河水系是清江河支流。我行走次数最多的是集镇上的友谊桥和风雨桥,流经这两座桥的河段就是复胜河。友谊桥建于年,是南北跨向的双孔桥,连通南边的梭布大道和北边的白奉公路,是从恩施北进入重庆兴隆镇的枢纽要道。年,我看到的这座桥还比较古朴,桥身上的“友谊桥”三个大字苍劲清晰。桥面南北两头各有约二米高的立柱,柱顶刻五角星图案,柱身上有刻字。
年9月我再看此桥时,桥面、桥栏、两边人行道都整修加固过了,只不过“友谊桥”三个大字已经不甚分明,桥头立柱应该已经作为文物收藏。
虽然我已记不清楚有多少次走过友谊桥,但我习惯的动作是一到达就趴到桥栏上看风光,看两岸青山相对出,河水潺潺自西东。西看水来,一河长堤苔痕青,野树丛蕨自在生;东望水去,风雨廊桥跨南北,两岸民居参差横。
集镇上的风雨桥与友谊桥相向而望,又称风雨廊桥或凉桥,它还有一个旧称,叫做济川桥,最初不知建于何时,是历史上的巴盐古道必经之地,现在是恩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这座石台木面的旧式风雨廊桥就以极其素朴的面貌吸引了我。乡民在桥上唱歌,别有一种清新古雅的韵味。到了夜晚,我和弟子们、女儿在红灯朦胧的木桥上小坐,交流交流白天采风的心得,凉凉的河风吹拂着我们,特别惬意。自那之后,这座风雨桥便成了我的牵挂,因为我知道山里的河水一旦野性起来,破坏力十分强大。据志书记载,年7月的一场山洪就把太阳河的桥梁冲走了6座,年6月至7月的持续洪灾冲毁了12座桥涵!这座风雨桥的前身被年6月的一场洪水冲毁,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风雨桥其实是年11月在原来的桥础上复建的。经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它还能保留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但是我不知道又经过七年的风风雨雨,它到底是怎样的面貌了。年9月上旬的金秋笔会,大家入住双河岭村,采风行程十分紧张,都没有时间到集镇上来观看这座风雨桥,所以在十大拐自行车爬坡赛的空档时间,我决定细致地重访风雨桥。9月25日晚上,我拉上昌平姐一起冒雨游桥。我们打着雨伞从新街小巷穿出,它赫然出现在眼前,在苍茫的夜色之中,它暗红色的木质桥檐和桥廊显得特别古朴凝重,悬挂在桥廊两边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的晃动,雨声淅淅沥沥,河水哗哗啦啦,越发衬出风雨桥的静谧与温馨。看着它还是七年前的模样,我不由得激动说:“七年之后,又见济川桥!”它的安然无恙使我深感安慰!看过夜色之中的风雨桥后,我还想看看白天的风雨桥。26日下午,我又和昌平姐从下街丹溪巷方向走向风雨桥。这次我索性走到桥下,沿着水边步道仰望桥梁,欣赏近水风光。清澈的河水从桥洞奔泻而出,冲向平滩,与由北而来的麻园湾河会合,河面顿时变得宽阔起来,白浪飞雪、水波涌碧,往东边的头茶园方向连绵奔涌而去,风景特别敞明秀丽!太阳河水系还有一座新修的大型风雨廊桥,它叫乡思桥,位于双河岭村。年9月12号下午,参加金秋笔会的诗人朋友们在双河岭茶园和茶厂采风、参观,途经这座风雨廊桥,由于雨越下越大,大家在桥上流连的时间就比较长。经随行陪同的张丽红书记和钟辉乡长介绍,大家才知道它叫乡思桥。这座风雨桥形制特别,它有三翼,由正中的桥亭连通三个方向的道路,桥下正是上游两条更小的支流的会合处,河道形成丫形,桥梁呈三角形跨于其上,方便不同方向的乡民往来。这座风雨桥的桥面是钢筋水泥浇铸,比木面结构的风雨桥坚固,桥面以上仍然是横梁亭阁的廊桥风格,透过朱红色的廊柱和青灰色的盖瓦桥顶,观看双河岭的茶园和田野,别有一番意趣。复胜河和麻园湾河在集镇会合后形成干流,继续东流,北岸是头茶园村,南岸是青树子、马林、石林诸村,沿河风景奇美,但因沟谷深险,两岸村民往来多有不便,所以两岸村民对桥的渴求尤其强烈。从集镇下街往头茶园方向行走,很快就会看到一座长约50余米、雄跨南北两岸的单拱三孔大桥,它叫头茶园大拱桥。站在桥上俯视,两岸山势陡峭,河谷幽深。这座桥是年由恩施市交通局拨款帮扶修建的,如今是头茶园村民出入集镇的必经桥梁。此前那一带曾经有一座桥,但是被年7月中旬的特大洪峰冲毁殆尽,导致两岸乡民只能冒险光脚涉水过河,冬天涉水到对岸时,河水寒冷刺骨,乡民为此吃了许多苦头。新的头茶园大拱桥修好后,极大地便利了头茶园村村民的出入。但是仅有这一座桥仍然不能满足两岸乡民的往来,这就还需要想办法修桥,连心桥就是这样来的。在沟壑纵横的贫困乡村,修建桥梁这样的工程并非易事,除了国家拨专款修建之外,很多时候是靠当地群众集资修桥,太阳河的连心桥就是这样修起来的。连心桥是一座钢索吊桥,距集镇大概二三公里,它连接北岸头茶园村和南岸马林村。26号下午,昌平骑着她的小摩托车载我去看这座吊桥,那时我并不知道吊桥的来历。到达目的地后,我们下车,顺着一段小路往下步行。在丛竹茂林的掩映之下,太阳河河水碧涛流翠,白浪飞雪,水声如歌如吟,特别美丽动人。不多久我就看到了那座长约50米的吊桥,它如同一弯倒虹,飞悬于两岸苍壁之间。看到吊桥上三个红色大字“连心桥”,我心里有所触动,想着返回后一定要打听打听它的来历。我兴奋地走到桥头,攀着桥索,摇摇晃晃地走到桥中间,沐风而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俯视河石方圆层叠,河水或随物赋形,或飞花溅玉,或深湍透碧,或平彻清浅。
我又沿着桥头小路继续往下走,一直下到河滩,回头仰观桥身,它远远地高悬在上,如同苍虬横空。流水蜿蜒而来,或急或缓,美不胜收。亲水戏波之时,令人顿生心游天地,身齐万物之思。若不是昌平姐在上面等我,我真想多待一些时间。后来我专门打听这座吊桥的来历,原来它修建于年。乡党委书记张丽红当时任副乡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组织头茶园村和建始杨泗庙的群众出钱、出工、出材料,又请电力、广电师傅帮忙,只花了元就修好了这座桥,后来政府还给了元奖励。这座桥的修建体现了“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干部起组织引导作用,政府以奖代补”的干群同心精神,所以命名为“连心桥”,干群连心、群众连心,真是意义非凡!
9月27日早上,天空又飘起了细雨,我在准备返程前,再次环集镇走了一圈,依然还是昌平姐陪着。我们从新街步行,经新建白沙桥,往老街方向去。站在白沙桥上,一方可以遥望风雨桥,一方可以看到通灵桥。白沙桥这个名称其实是很有些岁月的,而且它多灾多难。在新建大桥之前,它一直是石木结构的风雨桥。年,一位叫刘仁益(又名刘丁仙)的“武秀才”捐资并组织当地群众捐工捐料在道路湾河出口上约米处修建了一座风雨桥,命名为白沙桥。年8月20日被洪水冲毁。年7月,当地又在复建了长25米,宽2.3米的本质结构廊桥,这座复建的风雨桥比现存集镇的风雨桥要大,它雕梁画柱,做工颇为讲究,年7月中旬的那场特大洪峰不仅冲毁了头茶园的大拱桥,也把这座风雨桥冲毁。乡民们十分怀念这座风雨桥,据说桥体被冲到官渡河村一带,它的大梁曾被官渡河村的农民打捞起来,由太阳河乡政府回收了,无论它是否还在,被洪水泡过的木质大梁其实也不能再用了。如今的新建白沙桥是坚固的钢筋水泥桥,虽然不如过去的风雨凉桥那样古色古香,但可以通车,环连新街老街,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往来和出行。站在白沙桥上,我看到了不远处的一座大单孔石拱桥,这座桥同样横跨于麻园湾河上。这座石拱桥叫通灵桥,连通太阳河乡民族中学和李爸沟风景区,是由恩施市交通局拨款,于年动工修建的。看距离不远,我立即折回,经农家田园边的一条泥泞小路,走上河堤,就完完整整地看到了整座通灵桥。虽然修建时间才三十来年,但桥身上已长出苍翠的蕨草、马桑树和一些不知名的草木,灰黑色的桥身显得很是古朴。桥下的河滩平缓,大大小小的河石干干净净,河水清澈透碧,一位在河水里洗拖把的阿姨向我挥手,大声说着什么,河水哗哗啦啦的,我也听不清。我便走到桥头,下到河滩,和她聊天,原来她是叫我走另一个方向,免得经过田埂时鞋子被泥水打湿,其实我的鞋子的确已经被稀泥糊上了,我赶紧在浅滩处洗鞋,一时间竟然生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感受。
通灵桥是新建石拱桥,在太阳河水系,还有一座石拱桥是真正的旧造石拱桥,它位于头茶园村的李爸沟,李爸沟的河水也是太阳河水系支流,由北向南,在两河口处汇入干流。年9月金秋笔会采风时,我们进入李爸沟风景区,曾在一个全木百年民居群落附近停留,它旁边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单孔石拱桥,乡亲说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那座桥静静地卧在李爸沟清澈的溪流上,与木质民居相得益彰,远远望去,就是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田园山水画。我对于此类石拱桥的喜爱非同寻常。现行教育部统编本初中语文课本收入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桥之美》,他说:“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他作为一个画家,更重视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他对茅盾故乡乌镇小河上的拱桥那强劲的大弧线与河边芦苇丛构成的画面之美有着特别的体验。我对于石拱桥的认知,始于初中时候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它的作者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他在文中写道,我国的石拱桥会之所有这样光辉的成就,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确,面对未加钢筋水泥浇铸,全凭石块砌成的古老拱桥,总是会让人感慨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会让人生出无限乡愁。太阳河的桥,我还没走完,也可能是走不完的。太阳河的桥之美,也是写不完的。那些与桥关联的故事,更是讲不完的。在太阳河乡寻桥,上下溯游,沿波讨源,我似乎触摸到了乡民的脉搏,似乎闻听到了乡民的心声。桥渡众生,桥连众心,有了那些桥,就有了人心!太阳河乡纪事5民情乡俗贴察记太阳河乡纪事|4爬坡赛采风琐记太阳河乡纪事|3回眸处再逢歌师太阳河乡纪事|2金秋笔会印象记太阳河乡纪事|1七年怀思终成行
待续7:巴盐古道踏查记
明月照我思与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gshanzx.com/jszw/9362.html